“他对于自己的生命有紧急避险权。”兰恩说。
兰恩对西部保王党叛军的看法是很令人感兴趣的,他相信亨利·戴维斯伯爵是个爱国者,也很有能力,认为对方如果能够投降,和卡弗兰人的战争会减轻不少压力。
又问到王室的许多亲王和公爵,一些贵族对共和国的看法。还问到赫塔利安与卡弗兰所有他所知道的具有影响力的君主与领袖的情况。
他知道一些迪特马尔人在卡弗兰经商与生活的情况,并且把他们和在赫塔利安、罗曼以及南大陆诸国和海外殖民地的迪特马尔人相对照,指出其中的一些问题。拉默尔特表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生活的迪特马尔人随着时间流逝以及和母国距离的长短而产生的历史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和本土的迪特马尔人有很大不同,兰恩对此很感兴趣。
很感兴趣——不代表对这类变化都赞同。
拉默尔特常常在想兰德·兰恩自己对于使用武力,或者该说是‘暴力’,以及杀人、战争的必要性等问题上的认知。他没有直接问,但从整个谈话的了解来说,他推想,像是‘阶级仇恨’这样的字眼,对兰德·兰恩来说大概只是一种理性上的产物,而不是本能的冲动。
兰德·兰恩也没有任何能够称作是宗教感情的东西。拉默尔特相信,当对方第一次上课祈求上帝早点下课的愿望没有实现时,上帝对于对方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而在这样的思想范围内,人命的宝贵都只是相对的,这对于一个才23岁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是还很理想主义的一种想法,因为从历史上说,掌权者极易将权力置于伦理道德和法律之上。但他却有一种感觉,这个理想主义者并不是简单的嘴上说说而已。
拉默尔特认为不能再继续聊下去了,再聊下去,他该说的和不该说的都该说出去了,他可不是来做免费解说员的,在话题重新转到亨利十世身上时,他说:“国王陛下请求获准返回迪特马尔……”
“这不可能。”
拉默尔特一句话才开了个场就被德兰打断了,她一只手按着在翘起的二郎腿膝盖上的文件,眼底带着笑意,却是用的斩钉截铁的语气。
“我知道您取得了许多胜利,也很有可能取得再取得许多胜利。”拉默尔特没有被打乱节奏,他的语调变得快了起来,但是不会让人觉得着急,总体上还是令人感到舒适的,“孔特拉洛战役使得国王充分认识到了您的价值,国王认为没有您,我们将不能重振迪特马尔,您对国王陛下来说是必需的……”
德兰再次打断他:“国王陛下对于共和国来说不是必需的。”
“政治的精髓在于一种利益对于另一种利益的妥协。”拉默尔特说,“我们索性把话挑明了说好了,鱼死网破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双方都必须让步。”
“在瓦舍龙宫时,那群议员说我是克伦威尔,而从您话里的意思来瞧,您的国王认为我是蒙克。可是要怎样我才是蒙克呢?得是克伦威尔死后,他的小理查烂泥扶不上墙。您认为我会驾驭不了军队吗?”
这就是迪特马尔人民视作是‘救星’的人,安托万·拉默尔特从来不认为这世上有一个人能够做一个国家的‘救星’,但是不可否认,他认为兰恩在说这话时,他能够感受到对方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那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错觉,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活力,让他觉得这个人不论做出任何不同寻常的行为,都产生自这个国家民众普遍的愿望。
他从来没有在一个人身上感受到如此真实的尊严!
告辞之前,拉默尔特有些不甘心地对陪着他走出来的西比尔说:“他认为他能保住他的位子多久?”
“这不重要。”西比尔坦然答他,“兰德·兰恩无意离开他的位子,也不想保住它,他甚至不愿意让自己在这间屋子里有所陶醉。总之,他有独立的性格,同荣华富贵相比,他崇尚一切高尚的东西。您已经足够了解他了,现在您可以判断他的为人,为未来做准备。”
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未来呢?!
无论事态如何发展,西比尔都做好了准备!
--------------------
作者有话要说:
百合花我在第五章提过一嘴,这是现实当中波旁王室的象征,此文也用作迪特马尔王室的象征。
克伦威尔我暂且不说了,蒙克,即乔治·蒙克,先为英王查理一世效力,然后被议会与国王军队战斗中被议会抓获,为议会效力,最后在克伦威尔死后复辟了王室。
小理查,即克伦威尔的儿子,理查·克伦威尔,他在老爹死后无力掌控军队,被赶下台,在国外流亡而死,还挺长寿的。
想了想,还是加上这一段解释吧,免得没头没尾的。
第131章无能在这时
1567年兴许是个好年份。
首先传来捷讯的是西方。
西方军团在得到执政府足够的政治与经济支持后,围绕着叛乱中心的里希沃斯特,每天都发生战斗。
亚历山大·莱雅得之前会给西比尔寄信,本来也是因为在执政府安抚政策的影响下,军中每天都有人投降,反抗势力不能长久。
此消彼长之下,叛军的活动范围愈加狭小,很快就只剩下了大本营里希沃斯特这一座城市,里希沃斯特是一座军事要塞型的城市,城高墙厚,有足够储备的粮食,附近有好一些山岗,都是很好的制高地,以亨利·戴维斯伯爵为首的叛军相对西方军团来说就只占了这一点便宜,他们熟悉地形,一有机会就派人悄悄地顺着山沟和村落绕到西方军团的侧翼和后方,使用游击战术,在造成损伤的同时经常威胁着西方军团,使西方军团不能安心向前推进战线。
如果他们不愿意投降,战事还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西方军团的司令只比德兰大一岁,同样是个非常有能力的将军,他早就想好了一个狠狠打击叛军的计策:佯装撤退,将里希沃斯特周围已经竖壁清野的十几座城镇和村子让出来,使得叛军不得不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最后以优势兵力进攻里希沃斯特。
计划做的非常周密,在军事会议上,军团的各个指挥官都得到了属于各自的指示和命令。可能是受了德兰的影响,不如说现在没有哪个将军不受德兰的影响,战斗在凌晨4点钟准时开始,叛军像往常那样开始进攻西方军团驻地,一部分士兵佯装败退,军团将战线往后退了20英里。
那十几座城镇和村子如预想的那样被叛军占领后,军团各支部队按照事先约定,对里希沃斯特进行合围,用臼炮对城墙开火。
如此反复之后,西方军团再撤军,要塞里面的叛军连要塞都不敢出一步了,总是遭受损失,却无力补充兵源,这时候西方军团再进攻,因为叛军用于防御的人手严重不足,里希沃斯特便被以极小的损失拿了下来。
叛军的两位领导人,亚历山大·莱雅得和亨利·戴维斯都被俘,困扰共和国数年的西部诸省叛乱问题就此安静了下来。
西方军团司令向德兰坦言,他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3月份,迪特马尔开始为对卡弗兰的战争做着准备,一些预备兵团开始向赫塔利安方向开拔,卡弗兰人被赶出了多维亚格斯后,已经退出了迪特马尔的国境,好对军队进行休整和补给。
迪特马尔朝着这场战争每前进一步,就意味着罗曼人将要签订的和约内容的变化。
在此之前,德兰认为利奥波德十一世只是缺少一个能够合理签订和约的理由——哈亚特之前和她对战就没赢,难道说这次多了几个小邦国就能赢了,那才有多少人?但是在多维亚格斯的战争之后,她便发现这位国王还是如同当初自己首都波尔斯巴赫被围困那样,只会一意孤行,还认为迪特马尔时至今日还坚持这样的和约实在是过于天真。
他确定是迪特马尔天真,而不是自己天真。
在多维亚格斯的战事结束后,利奥波德十一世答应了签订和约,但他明确表示条约内容需要做出更改,迪特马尔必须尊重罗曼王国对于罗曼共和国的领土要求,拒绝他的要求就意味着战争的持续。
利奥波德十一世会有这样的想法倒也不奇怪,不管怎么说,根据《鲁斯滕初步协议》,迪特马尔对于罗曼王国实在过于苛刻,可是当初是想也不想就同意了,如今却认为这项和约不平等,那么一开始是什么打算?
觉得罗曼共和国根本不能保有这些土地,罗曼王国迟早能夺回?假如还是督政府执政,事实的确如此。
就是现在,也不能说罗曼共和国的形势有多少改观。
罗曼王国的确如西比尔当初所说那样:没有共和传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相爱相杀 女扮男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