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韬略_喵驴大人【完结】(23)

  通敌之罪,不能认。

  “冤枉……我夫君冤枉……”余氏垂下了头,哑声道。

  “敬酒不吃吃罚酒。”林向松冷声道:“带走。”

  话落,余氏猛地挣开钳制,发疯一般扑向一旁的衙役,一把抽出他腰间的佩刀!

  “拦住她!”林向松厉喝。

  衙役们纷纷拔刀,却见余氏并未冲向任何人,而是踉跄后退几步,刀刃横在自己颈前。她的眼神空洞,眸光一片黯然。

  萧伯瑀指尖一动,却终究没有出声。

  一旁的王横似想劝阻,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大理寺拿人,宰相府若强行阻拦,只会落人口实。

  看着余氏垂死挣扎,林向松冷笑一声,死了反倒省事。

  余氏忽地笑了,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又骤然低下去,像是被掐断了喉咙,“你们……都是吃人的鬼!我夫君……没有谋叛通敌……”

  刀锋一闪,血色在她颈间绽开。

  她倒下的瞬间,山间的最后一缕残阳沉了下去,暮色终沉。

  林向松掸了掸衣袖,淡淡道:“畏罪自尽,倒是省了刑狱的麻烦。”

  正巧三日之期到了,雩祭一案到此终止,主谋从犯均已身死,皇帝大发慈悲饶了太常寺其他掾吏一命。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宁王赵从煊任少丞一职,谅其不知情,廷杖十五,暂时革职;太常寺卿周访罚其俸禄半年;主事唐钱及相关掾吏全部罢黜,家产充公,且廷杖三十以示惩戒。

  大理寺中,嚎啕之声遍起,三十廷杖,虽不致人身死,但后半辈子恐落下遗症。

  相比于其他人受罚三十廷杖,宁王受刑十五庭杖,像是陛下格外开恩了,可打到第十杖时,宁王赵从煊便晕死了过去。

  一旁审刑之人眸光微闪,道:“继续打。”

  “是!”

  待行刑结束,大理寺便放他们的家人入内将人带走。

  周遭尽是人的低声啜泣,小太监险些瘫软在地,只见宁王殿下浑身是血,刑凳及地上被鲜血洇出了一片暗红,明明只受了十五庭杖,受刑之重却比旁人三十杖有过之而不及。

  “殿下!”小太监扑倒在地,他战战兢兢膝行上前,指尖刚触到他的肩,便沾了满手黏腻的血。

  宁王赵从煊气息微弱,唇色惨白如纸,唯有眉心尚蹙着一丝痛楚。

  “殿下……”小太监声音发颤,“奴才这就去请郎中过来。”

  审刑官漠然拂袖,“陛下有令,宁王即刻回府闭门思过,不得延误。”

  赵从煊指尖微动,他趴在刑凳上,艰难地睁开了眼睛,眸光一片血红,却忽地扯了扯嘴角。

  他的皇兄,可真是对他‘格外开恩’啊。

  宁王在府中休养了近半个月才能下地行走,期间,皇帝送了好些药材补品,又派太医前来把脉调养,一副兄友弟恭模样。

  …………

  第二次雩祭没再出任何茬子,只不过,又大半个月过去了,各地却少有雨下,有些地方甚至一场雨都没有。

  百官惶恐不安,有人猜测,若是迟迟没有雨,恐怕有蝗灾发生。

  眼见已经六月了,天气越加闷热,一些用于农田灌溉的河流水位下降,甚至干涸,百姓怨声载道,有些人干着农活就倒了下来。

  皇帝却对臣子上谏置之不理,甚至干脆和后宫妃子去甘泉宫避暑解闷。

  甘泉宫依山势而建,朱墙碧瓦掩于苍翠之间,殿内用青白寒玉所砌,两侧立着仙鹤灯盏,宛如天上宫阙落入凡尘。

  皇帝斜倚在榻上,两侧侍女为其扇风解暑,殿中放置着一座冰鉴,鉴上外层盛满了晶莹的冰块,内层盛着美酒水果。

  侍女用长柄银勺从玉壶中舀出酒液,倒入琉璃盏中时,冷雾氤氲。

  “陛下,萧大人求见。”大太监冯德全躬身入内禀报。

  皇帝刚抿了一口酒,心里正畅快着。闻听此言,他皱了皱眉,不耐烦道:“不见。”

  大太监冯德全躬身应是,随即退出殿外,微叹一声:“萧大人,陛下正忙着呢,您先回去吧。”

  萧伯瑀心中一沉,他开口道:“冀州、兖州多地干旱,此事关乎社稷安危,还望再通禀一声。”

  “……是。”冯德全面露难色,犹豫片刻后,再次入殿禀告。

  不多时,他便疾步走了出来,“萧大人,请回吧。”

  萧伯瑀又道:“劳烦再通禀一声,长久不雨,恐生蝗灾,还望陛下早做决断,减少农田损失。”

  冯德全来回跑得满头是汗,皇帝冷声道:“你倒是勤快啊。”

  话音一落,冯德全面色一白,六月沉闷的天气,他惊出了一身冷汗。下一刻,他倏地跪伏在地,“陛下恕罪!”

  皇帝勾唇笑着,眼底却毫无笑意,冯德全是先帝身旁伺候的太监,这人年纪大了,自然也就容易犯糊涂了。

  片刻后,皇帝似笑非笑道:“萧相如此忠心,乃我大晟之福,朕怎好拂他意呢,宣萧相进来。”

  “是……是!”

  第19章 天下将乱

  永顺三年,六月,宰相府。

  萧伯瑀凝神落笔,调拔水车至干旱州郡之地,又下发敕令,命各县令率民众挖井抗旱,以此暂缓这燃眉之急。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几日,有地方官员上奏,于田垄之下,荒草之间发现蝗蝻猥积的踪迹。

  古籍记载,蝻不除,必成飞蝗。一旦让这些蝗蝻长成飞蝗,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宰相府下令,命州郡百姓捕烧蝻虫,以防蝗灾。

  六月下旬,谷黍到了成熟期。

  干旱已久的大地,终于降下了一场大雨,却也是一场灾雨。

  长安城,朱雀大街上行人匆匆,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转眼连成细密的银线,顺着飞檐瓦片哗啦啦倾泻而下。

  萧府。

  “啪”的一声,萧父落下一枚黑色棋子,黑白交错的棋盘上,黑子步步紧逼,将白棋困于其间,形势岌岌可危。

  棋盘中,萧伯瑀手中大片白子只剩几口气,这是一盘必输的棋局,再多的棋子搭进去也是无谓的挣扎。

  萧伯瑀沉思片刻,他的目光缓缓移到方寸之外的一枚白棋上……

  那是一枚孤子,在这棋盘上势单力薄,犹如被遗忘的弃子。

  萧伯瑀的指尖捏着一枚白子,在棋盘上方悬停许久,而后轻轻落下,最终与那枚孤棋连接在一起。

  就在此时,萧母盈步走了进来,笑吟吟道:“这棋还没下完呢,来,喝点酸梅汤,这天气喝正合适。”

  说罢,身后的丫鬟将两碗酸梅汤放在父子二人身前。

  二人端起碗,都喝了一口。

  萧父微微蹙眉,开口道:“夫人,你这回冰糖放多了些。”

  萧母却没搭理他,笑着看向萧伯瑀,关切道:“伯瑀,怎么样?”

  “……好喝。”萧伯瑀放下汤碗,轻轻点了点头。

  萧母闻言,眼中笑意更深,她温声道:“这是灵儿亲手煮的,她还担心你不喜欢呢。”

  萧伯瑀一听,轻咳一声,道:“我刚想起,前几天长则传来一封信,我当时忙着政务,差点忘记了这件事,我这就给他回信。”

  “信在哪?”萧母问道。

  萧伯瑀面色不变,煞有其事道:“信在相府,都是一些山贼盗寇之事,母亲不必担心。”

  说罢,他便起身离开。

  萧母微一愣神,待萧伯瑀走远后,她才反应过来,她想问的事情都还没问呢。

  一旁的萧父微微笑着,继续喝着那碗酸梅汤。

  萧母见状,不禁微嗔道:“你还有心思喝。”

  “夫人,凡事不可急。”

  萧母不想听他这些弯弯绕绕,“灵儿长相伶俐,性情温婉,在扬州时,上门提亲的媒人都快踏破门槛了。”

  忽地,她像是想到了什么,“你说,伯瑀会不会已经有心上人了?”

  要真是如此,她得早些和灵儿说清楚,可别耽误了人家。

  萧父摇了摇头,“按伯瑀的性子,你问他,他自然不会隐瞒。”

  萧母也觉得如此,便连忙往外走去。

  屋内,萧父捋了捋长须,目光无意间落在棋盘上,忽地,他神色一愣,目光如炬地审视着这盘棋局。

  他原以为,此局他稳操胜券,黑子围剿了大片的白子,白子看似还有几口气,可也不过是徒劳挣扎。

  然而,刚才萧伯瑀这一步,看似放弃了被围剿的大片棋子,可细看之下,便能发觉,棋盘上的局势顿时变得微妙起来,那枚孤棋与被围的白棋形成了若有若无的联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