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全然不像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倒像是一个掌权多年的上位者。
屈元青捋了捋胡须,眼中赞赏很甚。
他先前虽支持霍骁的举动,但因为没有和昭和公主共过事,所以并不知道她的能力到底有几分。
再加上昭和公主平日总是显露出一副活泼与天真的模样,他这心里便也难免有些许质疑。
但从昭和公主今日的表现来看,她确实能担大任,而平日活泼与天真,在此刻看起来倒像是一种伪装了。
......
......
如昭和所料,三日后,太后又生一计。
这次,她没有再派嬷嬷前来说要祈福一事,而是让吏部侍郎张启带着几道弹劾奏折,径直来到了明华殿。
奏折里弹劾的,正是东方景明举荐的两名江南督工官员,罪名是“国丧期间铺张浪费,挪用防汛银两修缮工棚”。
张启将奏折往案上一放,脸色严肃:“东方侍中,屈大人,公主殿下,这两名官员的所作所为,有违国丧节俭之制,更是挪用民脂民膏,若不罢免,恐难服众。”
东方景明拿起奏折,快速扫过上面的内容,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这“铺张浪费”的罪名,定是太后捏造的。
昭和昨日说完,他就让凌七派人去查了所有和江南防汛有关人员的动向。
“张大人,”东方景明将奏折放下,语气平静,“这两名官员修缮工棚,并非为了享乐,而是因连日降雨,工棚漏雨严重,民夫们夜里只能睡在泥泞里,不少人都生了病。修缮工棚是为了让民夫们能好好休息,好有精力赶工期,何来‘铺张浪费’之说?至于挪用银两,我这里有他们的支出明细,每一笔都有民夫代表的签字,大人可以看看。”
说着,他从案下取出一叠明细单,递到张启面前。
单子上的字迹工整,每一项支出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连买了多少块瓦片、多少根木料都有记录,末尾还有几位民夫代表的手印。
张启拿起明细单,翻了几页,脸色渐渐有些难看。
昭和看向张启,神色严肃。
“张侍郎,防汛之事,民夫是根基。正如东方侍中所言,若他们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连个安稳觉都睡不好,如何有体力去加固堤坝?”
“眼下江南雨季已至,江水一日三涨,每延误一刻,下游百姓就多一分危险。这‘修缮工棚’看似是‘铺张’,实则是为了让民夫们能全力赶工,早日筑牢堤坝——难道在大人眼中,民夫的性命、百姓的安危,还比不上‘国丧节俭’的虚名?”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张启手中的奏折,继续道。
“至于‘挪用银两’,东方侍中已拿出支出明细,每一笔都有凭据、有见证。”
“侍郎若仍有疑虑,大可派人去江南实地核查,问问那些睡过漏雨工棚、如今能住上干爽屋子的民夫,看看他们是否觉得这银两用得‘浪费’。”
“只是本公主要提醒大人,核查可以,但绝不能耽误防汛工期。若因核查延误,导致堤坝溃堤,这个责任,怕是大人你承担不起,届时就算太后出面保你——”
昭和神色一冷:“你这颗脑袋,也照样得砍下来抵罪。”
这番话既点破了“节俭”背后的不合理,又将“核查”与“工期”绑定,堵死了张启借“核查”拖延的可能。
张启握着奏折的手紧了紧,额角渗出细汗,他来时,太后只说“抓着‘挪用’的由头,定能罢免那两名官员,断东方景明的臂膀”。
却没料到昭和竟如此伶牙俐齿,还把“民夫安危”搬了出来,让他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
一旁的屈元青见状,适时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敲打:“张侍郎,陛下离京前曾言,江南防汛官员,只需看‘实绩’,不问‘细枝末节’。”
“这两名官员到任后,已将西边旧堤的渗水处补修了三成,还组织民夫加固了五丈新堤,这般实绩,在江南官员中已是佼佼者。”
“你若真为朝政着想,当提奏奖掖此类能臣,而非只看表面之事,便随意弹劾。
“但如果张侍郎你是觉得陛下没有让你去做这件事,不给你立功的机会,才故意弹劾,那当我什么也没说吧。”
屈元青这话,直接把“弹劾官员”上升到“嫉妒”的高度,张启吓得脸色一白,连忙躬身道:“下官绝无此意!只是……只是太后跟臣说国丧期间,就算要防汛也得注意节俭,下官才不得不来的。”
“太后有旨,你当遵;但陛下的嘱托,你更当记在心上。”昭和接过话头,语气缓和了几分:“今日之事,本公主可以不追究,但请张侍郎回去后转告太后:防汛为重,朝政为先,若再有借‘小事’干扰防汛的举动,本公主便只能将此事写入奏折,快马送呈江南,请陛下定夺。”
张启知道,这话已是警告。
若真闹到霍骁面前,以霍骁对防汛的重视,太后与他都讨不到好。
他只能收起奏折,躬身应道:“下官明白,这就回禀太后。”说罢,便匆匆退出殿外,连脚步都比来时急促了几分。
待张启走后,东方景明看着昭和,眼中满是欣慰:“公主今日又应对得极为妥当,既守住了官员,又没与太后撕破脸,还暗里敲打了张启。”
昭和却没放松,她走到案前,拿起江南最新送来的奏报,指尖在“糯米储备不足”几个字上划了划:“这只是太后的第二招,她不会轻易放弃。眼下最要紧的,是解决江南的糯米短缺问题。东方大人,商行调运糯米的事,还需劳烦你多费心,务必尽快启程,不能耽误旧堤补修。”
“公主放心,”东方景明点头,“昨日臣已让人去联系京郊最大的粮仓,今日午后便能装车,走水路南下,十日之内定能抵达江南。另外,臣还让商行准备了一批衣物,一并送去——江南连日降雨,气温偏低,民夫们怕是会受凉。”
屈元青捋了捋胡须,补充道:“臣昨日也让人去核查了所有江南督工官员的功绩,整理成了名册,若太后再想弹劾,我们便有凭有据,不怕她捏造罪名。此外,臣还让人去宗室那边透了口风,说公主正组织为江南捐银,不少宗室子弟已主动响应,太后若再阻挠,怕是会失了宗室的心。”
昭和闻言,嘴角露出一抹浅笑:“两位大人考虑周全,如此一来,我们便能专心应对防汛,不必再被太后的小动作牵制。只是……”她话锋一转,眼中多了几分担忧,“我还是有些担心皇兄在江南的安危。连日降雨,江水湍急,堤坝又有渗水隐患,他亲自督工,怕是会遇到危险。”
东方景明的担忧一点也不比昭和少。
他的喉结动了动,指尖无意识攥紧了案上的奏报。
那奏报里还夹着霍骁昨日送来的短笺,只写了“一切安好”四个字。
可他却总忍不住想,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霍骁是否又顶着风雨去了堤坝?是否又为了赶工期忘了吃饭?
他压下心头翻涌的担忧,劝慰昭和:“公主放心,陛下身边有亲兵随行,遇着危险定会第一时间护驾。而且陛下行事谨慎,定会多加小心的。”
话虽如此,他却悄悄攥紧了拳。
昨夜他已让人快马加鞭给江南传信,让拾玖每日除了报平安,还要额外添上“陛下是否按时歇息、是否淋雨”的细节,哪怕只是多知道一点,心里也能踏实些。
屈元青也劝慰:“公主殿下,陛下是能干大事的人,江南防汛虽险,但有他坐镇,定能稳住局面。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京都的事守好,别让他分心。对了,宗室那边,臣已让人拟了捐银名册,明日便送到祥宁宫去——太后若是不捐,便是驳了宗室的面子;若是捐了,也能解江南一部分银两之急,这可是一举两得。”
昭和眼睛一亮,点头道:“屈大人这招好!既断了太后借‘节俭’发难的由头,又能为江南筹银。明日本公主亲自去宗室走一趟,多谢他们响应捐银,也顺便看看还有没有人在跟着太后摇摆。”
她顿了顿,指尖在奏报上轻轻敲了敲:“还有,江南送来的奏报说,下游有几个村落的老弱不愿迁走,陛下正派人劝说。本公主想着,或许可以让政事堂拟几道‘劝迁告示’,写明‘迁后有粮、返乡有屋’,再让驿站快马送过去,帮陛下省些力气。”
东方景明立刻附和:“公主想得周全!臣这就去政事堂,让他们今日便拟好告示,明日一早便能送出。”
三人又商议了半个时辰,从粮草调度到官员核查,每一项都安排得细致妥帖,直到暮色漫进殿内,才各自散去。
东方景明回到府中时,天色已黑。
他才踏入许久未曾回过的家,凌七便从暗处现身,躬身道:“大人,江南传来消息,陛下昨日去西边旧堤查看时,遇着堤身轻微塌陷,幸得亲兵及时扶住,只是靴筒沾了些泥浆,并未受伤。”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天作之合 甜宠文 楚天江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