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王瑛有意将菜铺用自己的姓氏取名,也是为了沾王同知的光,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真是他亲侄子。
第106章
大清早,天还没亮,陈伯赶着骡车从城外进来,车上载着满满的鲜菜。
入城小吏盘查时惊诧道:“都什么时节了,在哪弄这么多新鲜的菜?”
陈伯拿出同知府的令牌道:“这是王大人的侄子从庄子上运来的菜,那边有暖泉冬季也能种菜。”
小吏一听连忙缩回要拿菜的手,赶紧把人放了行。
这套说辞是王瑛提前教好的,且不论王同知有没有侄子,守门的小吏也不敢去确认一遍。
等过后有人打听起他们的菜的来历,便会顺理成章的引出这层身份,对方再想干点什么就得掂量掂量王瑛背后的靠山。
当然这些都是王瑛做的最坏的打算,兴许他这桩小买卖根本引不起别人的重视,能闷声发财是最好的。
马车停在菜铺门前停下,王瑛他们早等在门口,“入城还顺利吧?”
陈伯点头将怀里的牌子递给王瑛,“一说是王大人的侄子,那守城的吏官立马放了行,也没仔细瞧车上的菜。”
王瑛放下心来,“快把菜搬下来安置吧,等着开门营业。”
“是。”马钱子和田大牛上前帮忙卸车。
卯时左右李氏和青芸领着元宝过来了,木头、春生以及黄家的两个小子都跟着一起来了,今个开业人多热闹。
大伙七手八脚帮忙,很快将蔬菜都摆好了,都是寻常能看见的蔬菜,胡瓜、豆角、芫荽、莴苣、菠菜、韭菜、芹菜等。
这些菜虽然平常但胜在新鲜,叶子翠绿翠绿的上面还沾着露水,打眼一看就觉得稀罕。
再加上眼下已经到了寒露,庄子上的人家大多已经没什么新鲜菜吃了,大户人家若是盖着暖房,兴许还能吃几口鲜菜,不然只能吃萝卜白菜。
菜的价格也提前订好了,都用毛笔写在木板上,明码标价。
最贵的要属胡瓜了,一斤胡瓜六十文,普通百姓估计是消费不起,早上摘的这筐胡瓜一共三十斤,若是全卖出去能赚一贯八百文。
最便宜的是韭菜,十文一斤,主要是韭菜长得太快了,不用开倍速只调节温度和湿度,三天就会长出一茬,若是不割就老了。
至于西红柿目前熟的不多,王瑛都储存在试验田里,府城的人没吃过这东西怕不好卖,等以后熟客多了再拿出来。
还没点爆竹,周围就陆续有人过来打听铺子里卖什么的。
得知是卖新鲜蔬菜的,不少人都进来转了一圈,大伙虽然好奇倒也没追问这菜是从哪运来的,毕竟是人家的生意问也不一定会告诉你。
距离辰时还有一刻钟的时候,王家的管家终于来了。
王琪坐着马车来的,车子刚停稳王瑛便带着一家人迎了过来,“劳烦您亲自跑一趟。”
“不用这般客气,老爷今日有事来不了,特地嘱咐我过来瞧瞧,顺便给郎君送一块匾。”
身后的小厮抱着一块乌木雕得生意兴隆的牌匾过来,王瑛受宠若惊,连忙让身边的人接下来,在墙上钉了钉子挂了上去。
王琪进铺子转了一圈,原以为是卖干菜,没想到竟是新鲜的蔬菜,这倒是稀奇,
“府里夫人前几日还念叨着没什么新鲜菜吃,可巧你就开了这间铺子,以后我让下人过来采买。”
王瑛一听连忙拿起篮子装菜,“尽管挑就是,这点菜不要钱。”
“郎君好意我心领了,不过府上每日吃的菜可不少,日日来拿你生意还做不做了?”
王瑛笑着挠挠头,“那这次不要钱,拿回去尝尝吃着好下次再来!”
王管家没再拒绝,让小厮上前接过篮子,“府里杂事繁忙若无事我便先回了。”
原本王瑛还想请他吃顿饭,不过看他也没什么空,只得把人送回车上。
刚巧时辰也到了,田大牛吆喝:“东家,点爆竹吗?”
“点上!”
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起,孩子们捂着耳朵欢闹起来,热烈的气氛把街上行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不少人涌过来打听铺子是卖什么的。
王瑛大方道:“卖蔬菜的,夏天的鲜菜咱们这都有,全是顶花带刺沾露水的!”
人们一听纷纷进了铺子,有的看见菜价嫌贵直接走了,也有不差这点钱的,买了几样菜回去尝尝鲜。
一会的功夫就赚了五百多文,青芸负责收账,她之前在镇上做贯了这活,熟练的把钱数好用麻绳串上,眼里是抑制不住的喜悦,没想刚开门就有生意!
铺子里的人太多,李氏便带着元宝和几个孩子先回了家,黄百贯没回去,他主动留下帮忙。
这小子已经十二岁了,在庄子上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基本上可以顶半个大人使唤了。
之前他在家的时候跟着黄三还学了几年五行的把式,虽然人不大力气却不小。
王瑛见他愿意留下帮忙也没拦着,自己不是菩萨,非亲非故不可能一直养着他们吃白饭。多出来见见世面,有个一技之长傍身将来也好生存。
*
且说另一边,王琪拎着一筐鲜菜回了府,刚巧碰上老爷从衙门回来。
“这菜哪来的?”
“回老爷,小的刚从王瑛那小郎开的菜铺回来,他硬给装了一筐菜让拿回来吃。”
王同知见上头的胡瓜看着怪水灵的,忍不住拿起一根擦了擦咬了一口,“唔,又脆又甜,倒是够新鲜,他从哪弄来的?”
“小的没细问,许是从别地拉来的,老爷若是喜欢我再去买点。”
王同知摆手,“你去他肯定不要钱,直接上灶房的采买去买吧,他们这么老远做点小生意也不容易,没得让咱们吃黄了。”说完自己捧腹大笑着朝书房走去。
*
一上午的时间,菜铺卖了三贯多钱,晌午王瑛直接在旁边的馄饨铺子买了几碗馄饨,大伙吃完浑身的干劲儿。
吃完饭,对面的杨氏商行的东家主动过来打了声招呼。
杨氏商行的府城最大的商行之一,经营的铺子包括粮铺、油坊、酒坊。
老板叫杨德光,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个头不算高,身上穿着织锦做的袍子,腰上挂着一大串玉佩香囊,走起路来叮当响很是气派。
以至于他说话的时候王瑛都没怎么听,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的挂饰上。
杨老板寒暄了几句突然开口道:“上午开业的时候,我见王大人府上的人也来了,还给郎君赠了块牌匾?”
王瑛指着屋里挂的那块匾额,“是啊,伯父派人送来的,只是他公务繁忙没空过来。”
杨茂德一听王瑛叫王同知伯父,心里顿时有了数,脸上的表情也热络了许多,“听郎君是外地口音,初来咱们冀州府若哪里有不懂的地方,尽管来问我!”
王瑛矜持的道了谢,等人走后田大牛警惕道:“东家,这人咱也不认识,他干嘛这么热情?肯定没安好心!”
旁边马钱子敲了他头一下,“你傻啊,他不是奔着咱们郎君来的。”
“啊?那是奔什么来的?”
“自然是奔同知大人侄子的身份来交好的。”
王瑛给他一个孺子可教的表情,他一个外地来的小郎哪值得结交的,不过是看在王同知的身份过来交谈几句罢了。
下午闻迅过来的客人更多,不得不说府城的购买力属实惊人,在镇上二十文一斤的胡瓜都不好卖,如今在府城翻了三倍,人家眼睛眨都不眨直接买。
眼见着菜越来越少,大伙脸色的笑意却越来越多,一直卖到傍晚,菜铺子里的菜几乎被抢购一空,还有来晚了的没买着菜的。
“老板,明日还有鲜菜吗?”
“有的有的,不过得早点来,晚了怕是就卖没了。”
“那提前给我留二斤芹菜啊,想着包点扁食吃呢。”
“唉,好嘞!”
王瑛也没想到鲜菜生意能这么火爆,最后只剩下几根烂菜叶,收拾起来回去喂牲口。
锁上大门,几个人抱着钱匣子回了家,这一天统共卖了十三贯钱,除去房租差不多净赚十贯左右。
如果以后天天能保持这样的生意,一个月就是三百贯,一年三千多贯,简直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啊!
当然这只是假设,实际上鲜菜最多能卖四个月,一是跟季节有关,明年三月份蔬菜陆续下来菜就卖不动了。
其次试验田的面积有限,就算王瑛想多卖,也没有东西啊!
如今试验田一共五亩地,除去种果树占用的一部分,其余的地都种成蔬菜。
试验田里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加上没有病虫害,收益是普通土地的二到三倍,但作物生长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茬接着一茬。
所以一个月能赚两百贯已经极限,不过这些钱足够一家人的花销了。
大概是真沾了王大人的光,自打菜铺开业后顺风顺水,连个赊账的都没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年下 种田文 轻松 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