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记得,我们少爷总念叨着你们,几位公子请稍等,我这就进去禀报。”
不多时院内传来哒哒的奔跑声,“青岩大哥,青淮,青松!”
大门打开,刘昌邑穿着一件薄衫就跑出来了。
几人高兴的抱在一起,“半年多未见,昌邑兄弟可还安好。”
“好着呢,快进屋,我娘刚炸了糖元子,趁热吃才香甜!”
四人携手进了屋子,刘夫人正好端着托盘过来,看见陈青岩他们几人愣了一下,立马笑起来道:“我记得你们,去年昌邑带你们来过。”
三人恭恭敬敬的躬身问安。
刘夫人摆手道:“没那么多虚礼,快坐下尝尝我炸的这糖元子好不好吃。”
净了手三人坐下,拿筷子夹了几枚尝起来。
“小心些,里面的糖有些烫,别烫坏舌头。桌上还备了金银花茶,可以解腻。”
陈青松最喜欢吃甜食,吃了一枚夸赞道:“唔,伯母做的真好吃!外皮酥脆,内里软糯,这糖放的也刚刚好,多一分太甜腻,少一分没滋味。”
刘夫人笑的合不拢嘴,“爱吃就多吃点,吃完了灶房还有!”
聊了两句刘夫人又去了灶房,大伙才放松下来。
刘昌邑道:“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的?”
“年前腊月二十八才赶回来。”
“那怎么回来这么久才来找我!”
陈青淮解释道:“昌邑兄莫怪,我们回来的匆忙,过完年便开始收拾东西回乡参加县试,县试结束后到老家祭祖,前两天才刚刚回到府城。”
“哦,怪不得,你们县试都考中了吧。”
三人齐齐点头。
“让我猜猜谁是案首。”刘昌邑的目光在陈青岩和陈青淮身上来回扫视,最后道:“应该是陈大哥夺了案首。”
“哇,昌邑哥你猜的真准!”陈青松嘬着手指上的糖赞叹道。
“之前在府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过,青岩哥的文章注重务实,青淮兄的文章更加风雅,我听闻今年冀州县试的策问是河防方略,便知肯定是青岩兄更胜一筹。”
“我呢我呢,卢老有没有说我什么?”
“老师说你的字写的漂亮,比我写的都好看。”
陈青松挠着头嘿嘿一笑,他确实也觉得自己的字好看。
陈青岩道:“马上就要到府试了,我们三人都没什么经验,所以特地来请教你。”
“府试的话跟县试差不多,不过要提前找好保结的廪生,这个倒也好办,随便在府学拉几个人帮忙就行。眼下已经三月中旬了,你们得赶紧去报名,不然到月底就该截止了。”
陈青岩道:“今年我跟青淮参加府试,青松年岁还小,再等等也不迟。”
刘昌邑拍了拍胸口,“禀生的事你们不用管了,我帮你们找人,等府试结束后咱们就能一起上学。”
“多谢昌邑兄弟。”
“哎,这么说就见外了,还没问你们如今住在哪里,等我休沐的时候去找你们一起读书。”
他们住的地址陈青岩还真说不清,住的时间太短连胡同巷子叫什么都没问过,只得留下自家菜铺的名字。
“正阳大街,王家菜铺就是我夫郎开的,倒时你过去一打听,他便告诉你我们住的胡同在哪了。”
“王家菜铺?”刘昌邑惊讶的叫了一声。
“怎么了?”
“我听娘念叨过好几次,说这菜铺子怎么突然关门了,过完年就买不到鲜菜吃了。还以为不开了,没想到竟然是你家开的!”
“我们都回老家了,所以便把铺子关了门,这阵子回来应该快开门了,伯母若有喜欢吃得菜尽管去挑选。”
“那我可得跟我娘说一声。”
聊完县试又讲起扬州的事,刘昌邑没出过远门,最远的地方就是大姐和二姐成亲时,他去京都送亲,所以对江南格外向往。
陈青淮便仔细的给他讲起江南的景色,以及三人这一趟的经历。
刘昌邑听得时不时摇头感叹,“若是我能跟你们一起去该多好!”
不过他爹娘肯定不会同意,这么远的路,一去就是大半年,万一中途遇上危险都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所以他打心底佩服陈家的三兄弟。
听完陈青淮的讲述,他也给三人讲了讲这半年府学发生过的事。
“你们还记得那场诗会吗?”
三人点头,那是他们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诗会,记忆犹新。
“诗会后你们作的诗流传出去,好多人都争先品读,在府学名噪一时!特别是你写的那首《无题》,都快成了学子们拿来定情的诗了。”
陈青岩听的脸颊发烫,这诗他都没给王瑛看过,生怕他看完笑话自己。
“还有方文科,这人回去后一直跟旁人说,不相信这些诗是你们写出来的,定是经过粱老指点提前准备好的。”
为此私底下刘昌邑还跟他争辩过几次,但对方顾忌他的身份表面上答应不乱说,背地里依旧贬低陈家几个兄弟,从那以后刘昌邑便很少跟他们走动了。
刘昌邑本来就有点内向,轻易不跟人交心,因为卢老的关系才跟陈家兄弟熟络起来,成了不错的朋友。
自打他们离开后,刘昌邑便再也没带人来过家里,他爹觉得儿子性格孤僻,身边连个朋友都没有,这才去卢老那诉苦。
快到晌午时刘夫人热情的邀请他们吃饭,盛情难却只得留了下来,刚巧刘昌邑的父亲也下值回来了,便一同用的午饭。
刘大人是个性格温和的人,说起话来也慢言细语,听着让人如沐春风。询问了三人的情况,得知已经考完县试准备府试,便如自家长辈一般仔仔细细的嘱咐了一番。
临走时刘伯母又给他们拿了不少吃食,知道陈青岩已经成亲,家里还有个两岁多的儿子道:“下次再来,带上你家娃娃一起来玩。”
“我那儿子太顽皮,来了怕给您添麻烦。”
“孩子嘛,就是顽皮才招人稀罕,下次记得带过来啊。”
刘夫人就喜欢小孩,偏偏儿子的婚事不顺,一直抱不上孙子。
刘昌邑与陈青淮同岁,今年已经十八了,在古代这个年纪的男子基本上都订下婚事,成亲早的都当了爹。
原本刘昌邑也谈好亲事,女方就是原冀州知府家的女儿,比他小三岁,两家人计划去年秋天订亲,今年春天成亲。
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水涝的缘故,知府被贬到了柳州,一家老小都过去了。
刘家想着是被贬也不打紧的,既然订下亲事没有中途毁约的道理,想着等他们安置妥当就把人娶过来。
万万没想到南下的时候,那姑娘染病去世了。
刘夫人收到信还偷偷掉过泪,可怜那姑娘小小年纪就这么走了,若是当初执意把人留下来,现在两人都成亲了。
刘昌邑上头还有两个姐姐,都嫁到上京去了,轻易不能回来一次,外孙孙也看不见,只能逗逗别人的孩子解解闷。
等人离开后刘老爷道:“这三个孩子倒是颇得我眼缘,谈吐得体不像是乡下出身。”
刘昌邑感叹道:“因为他们师父是粱柳芳啊,自然不可能像普通人!”
刘父摇头,“学文可以教,但家教却是教不来的,想必他们的家风清正所以才养出这样的孩子。不知道他们家有没有闺女,若是年纪相仿倒不失一桩好姻缘……”
第127章
原本刘大人这话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刘夫人倒是听到了心里,抽空便拉着儿子询问:“那陈家几个孩子,有没有女娃和哥儿啊?”
刘昌邑被他娘问的脸通红,“我哪知道?”
“你问问啊!”
“这,这么突然询问,未免太过失礼了吧。”
“你这孩子!”真是应了那句话,皇上不急太监急,夫妻俩早就着急儿子的婚事,结果他还像没事人似的。
倒不是府城没有适龄的姑娘,而是之前给他相看的几个他都不同意,夫妻也不愿意儿子娶一个不喜欢的女子为妻,婚事就这么一直耽搁下来了。
“再耽搁几年,你都成老光棍了,看倒时哪家的姑娘和小哥儿能看上你!”
“那我就出家当和尚去。”
刘夫人抄起旁边的鸡毛掸子朝他抽过去,“反天了,你还想当和尚,老娘先把你抽成木鱼!”
刘昌邑撒腿就跑,进了书房反锁上屋门才躲过一劫,不过他娘的话倒也不是一点没往心里去。
青岩哥的孩子都两岁了,自己比他只小三岁,也到了该成亲的年纪。
但是媒人给他介绍的那些大家闺秀,他确实是不喜欢,连面都不让见一眼,只能隔着屏风说几句话。
说话倒也行,他说十句对方只回一句,还动不动就害羞不说了,把他搞的十分烦躁,索性全都拒绝了,不如在家看书来得自在。
*
另一边王家菜铺也重新开张了,天还没亮,王瑛和陈青岩便起来把试验田里的菜搬了出来装到马车上,陈伯赶着马车又从城外转了一圈拉回来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年下 种田文 轻松 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