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恍然,这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吗。
臧明胜脸色涨红,站在原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沿途这一路,凡是看见一种作物,王瑛都会说上几句,处理病虫害的办法以及施肥的方法和用量。
大家逐渐对他放下偏见,能得皇上钦点,自然是有本事的,看来这王郎君确实不是一般人。
走到最后一块地,大概十亩左右,温彦平对着王瑛道:“这块地是留给你的,希望你能将土豆培育出来。”
“下官定不辱命!”
第230章
看得出温大人对土豆十分上心,这片佃田所处的位置在最西边,离着河流最近。
土地虽然有些干裂,但照比其他的地已经好太多了,加上离着水源近浇灌也方便。
第二天开始王瑛便吩咐两个下属带着数十名佃农开始翻地施肥,肥料用最原始的草木灰就行,土豆对土地要求不高,简单施肥就能增加土豆的产量和品质。
试验田里种的这茬土豆块成熟了,直接开了五倍速三天就长成了,刚好拿来做种子。
王瑛派人把土豆运送到田里,农夫们围着车直挠头,种了大半辈子地还是第一次看见这种东西,都不知道怎么下手。
王瑛开始教他们如何育种,土豆这东西说简单也不简单,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育种和脱毒。
由于土豆在繁殖过程中容易积累病虫害,导致种性退化和产品质量下降,因此脱毒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脱毒后的土豆种具有休眠期短、出苗早、生长速度快、结薯集中且品质优良等特点。
第一步就是切块,农夫们拿着分发下来的小刀,对着土豆比划,不知如何下手。
王瑛先做了个示范,“把这些土豆挑选芽眼大的切成两寸大小的块。”
切好的土豆块还需要用水清洗一遍,晾晒干后埋进沙土里催芽,因为眼下已经是七月下旬,虽然播种的时间晚了许多,但温度事宜几乎两天就生出芽来了。
等土豆芽长到六七厘米挖出来开始播种,一般采取沟播方法,播种的深度应控制在6-8厘米之间,播种后覆土,并要及时镇压。
等幼苗完全长出来后再进行第二次施肥,这次主要以农家肥为主,追肥后及时灌溉保证土壤的湿度。
一通忙活下来已经到了八月份,老天爷依旧是一滴雨都没下,京郊的府河已经断流,不过好歹土豆是种下去了。
这是王瑛从陈家庄出来后,时隔多年第一次在外面种田,跟试验田不一样,外面不能控制温度、湿度、各种病虫害,加上播种时间稍晚,心里委实没底。
每天早出晚归跟农夫们一起在地里记录数据,晒得皮肤黝黑,仿佛又回到前世在试验田的日子。
好在精心照料下,土豆按时开花了。
*
九月下旬,北方六州陆续传来秋收绝收的消息。
南方的税收不足往年的三分之一,户部发行的税券也没起多大作用,京都一斗米涨到三百文了,眼看着老百姓就要吃不上饭了。
雪上加霜的是,镇南王蠢蠢欲动,听说在永州屯兵自重。
朝廷陷入空前危机,武平帝夜夜愁的睡不着觉,一连下了七八道圣旨,招镇南王归京。但镇南王一直称病不回,变相坐实了他想要谋反的事实。
现在可不是打仗的好时候,前几年刚打完突厥,家底都快掏空了。如今打起来只怕连粮草都供应不上,一旦陷入内战数以千万的百姓将流离失所,饿死或战死……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被朝廷忽视的鄯州、凉州以及西州送来了救命的粮。
这几年因王瑛的堆肥技术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在西北传开,加上新麦种的推广让原本粮食稀缺的西北产量逐年增长。
加上今年干旱对西北影响并不大,那边本就降水少,都是依靠雪山融化的雪水浇灌田地,所以今年的粮食收成同往年差不多。
几个州府加起来,购买了一百八十万石的税劵,这些粮食算是给朝廷解了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司农司这边也传来好消息,土豆即将收获了!
早在一周前,王瑛已经让佃农压了秧,所谓压秧是收获前一周用磙子把植株压倒,造成轻微创伤,使茎叶营养迅速转入块茎,起到催熟增产作用。
因为今年土豆种植的比较晚,如果正常时节播种的话,直接割秧就行
大清早王瑛早早起来,换上一身短打穿着束腿长靴,头发也利落的挽在脑后,戴上斗笠跟田里的汉子没什么两样。
陈青岩见他这幅打扮好奇道:“今天又要下地干活吗?”
“今天收土豆,我得亲自动手挖一挖。”
“土豆长成了?”
王瑛点头,“昨天挖了一株,土豆已经长到拳头大小,下了霜基本上就不会再长了,前阵子压了秧子,趁早收了省的冻伤。”
吃完饭早饭,夫夫二人各自坐上马车去上值。
王瑛画完卯刚准备去办公室,正好跟大司农撞了个正着,“王瑛啊,今天怎么来的这么早。”
王瑛上前道:“见过大人,田里种的土豆成熟了,今天准备挖了,我得过去看着。”
“哦?抽空我也过去瞧瞧。”说完急匆匆的赶去上朝。
辰时左右王瑛从司农司坐车抵达了佃田,杨致带着三十多个佃农早已等候在地里,还有刨地的耙子和趟地的牛犁等工具。
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正适合收获好时节。
杨致走上前道:“王大人,您吩咐的东西都安排妥当,可以开始干了吗?”
“我先看看。”王瑛戴上自制的手套走到地里,将上面枯死的土豆秧拔出,因为土地松软瞬间就带了三四个拳头大小的土豆。
外形完好,没有虫眼,大小均匀,质地坚硬,土黄色的土豆轻轻一撮,外皮就掉落了漏出里面新鲜肉。
不愧是后世培育出的王牌土豆,即便拿到古代用最原始的方式种植也能长出好土豆。
“可以收了,先拔秧子吧。”
“是。”佃农门分成几队,沿着地垄开始往外拔土豆秧。
王瑛也跟着一起干,忙碌了这么久,收获的喜悦让人充满干劲。
巳时左右地头边陆续又来了不少人,都是司农司的官员,有一部分是来观摩土豆的收货。
还有一部分是来看笑话的,例如臧明胜等人。什么土豆,地豆的,听都没听说过,还说可以当主粮吃,当真是痴人说梦。
“要我说,这王典事在农事上确实有点本事,但培育新农物还是算了吧,咱们脚下这片地上千年了都没换过其他粮食,哪是他说换就换的。”
旁边人跟着附和,“没错,而且这土豆看起来像石头一样,味道肯定不怎么样,不会是什么观音土之类的东西吧?”
早些年闹天灾,老百姓没饭吃以土充饥,其中有一种白色的泥就被称作观音土。
因其味道吃起来不像其他那些泥土难以下咽,灾民便拿其充饥,但泥土终究是泥土,怎么能当饭吃呢,最后堆积在肚子里排不出去,人被活活的撑死了。
余辛反驳道:“这土豆我已经吃过了,并非是什么泥土,味道跟木薯有几分相似,不过口感更加细腻,用来饱腹确实不错。”
“我发现余大人跟王典事关系特别好啊,咱就说再欣赏也得把持住,毕竟人家是有夫之夫。”
“你胡说什么?!”
臧明胜皮笑肉不笑道:“别生气啊,在下不是给您提个醒嘛?”
“不可理喻!”余辛涨的脸色通红,甩了甩袖子转头离开。
人多干活也快,不多时田里的秧子拔了一半了,每株秧苗都能带出四五个土豆,看着收成还不错。
其中上了年纪的老主事捋着胡子道:“看样子一亩地能产两三石左右,也算不错了。”
臧明胜立马接话道:“两三石还不如种粟,谁知道这种东西会不会害病。”
老主事并未表态,总觉得这小王大人的本事不止如此。
巳时三刻,一驾四匹马拉的车从京城驶来,身后跟着几十名骑兵,骑兵后面还有不少文武官员的车辇。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圣上武平帝。
起因是早朝时,大司农跟皇上提了这么一嘴说土豆成熟了。皇上也升起好奇心,西北送来的粮虽解了眼下燃眉,但明年春天还是大问题,所以武平帝对这土豆寄予非常大的厚望。
下了朝干脆带着文武百官出城,来佃田这边转转。
一路上看着干枯的土地武平帝忍不住叹气,他并非是五谷不分的帝王,年幼时先帝对几个子女十分严苛,不光让他们学习文武,农事上也要了解一二,他甚至还跟父皇一起下过田。
他还记得父皇握着种子问他们,“知道什么是百姓的天吗?”
武平帝说,“皇权就是百姓的天。”
父皇严肃的摇了摇头,“民以食为天,这食物才是百姓们的天,百姓能吃饱江山才能坐稳,百姓吃不饱就要生乱,谁能喂饱黎民百姓谁就是百姓的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年下 种田文 轻松 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