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直男穿到古代冲喜_998【完结】(59)

  第51章

  麻辣烫要有麻还有辣才好,偏偏这个时代没有辣椒,不过王瑛发现农家人有别的东西替代辣椒,便是茱萸。

  茱萸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食茱萸就是带辣味的。

  这东西比普通的辣椒还要辣,上次王瑛买了一点,做菜的时候不小心弄在脸色,辣的涕泪横流,今天做麻辣烫正好用上。

  他做的是以前学校门口买的东北麻辣烫,食材除了常见的蔬菜外,还自做了鱼肉丸和羊肉丸。

  鱼是粱老钓的,这阵子老人家爱上钓鱼,每日吃完午饭便去附近的小河沟钓几杆,倒真钓了不少,不过都太小了,做菜吃没多少肉,王瑛直接洗干净了,把鱼肉剁成肉泥,汆丸子。

  主食是油炸过的面条,吃起来类似方便面,煮在一起更劲道。

  晚上吃饭的时候,老爷子食了两大海碗,吃完还意犹未尽,“太好吃了,这麻辣烫果然味美!”

  王瑛收了他的碗不给盛了,“好吃明日再给您做,莫要吃得太多了,容易积食。”

  粱伯卿可怜巴巴的望着锅里,拿帕子擦了擦胡子,“那明日可要记得啊。”

  王瑛哭笑不得,谁能想到这大才子竟然是个吃货。

  吃完饭三人同老爷子一起去院中散步消食,五月的天晚风微凉,大概因为温泉含硫磺的缘故,院子里一只蚊子都没有,只有蛐蛐扯着嗓子叫个不停。

  “鄯州送来的信,你们可看过了?”

  三人异口同声道:“看过了。”

  “有什么想法吗?”

  三人沉默,不知师父是什么意思。

  “政和遇上困难,你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帮忙出谋划策,提他分分忧。”

  青淮率先开口道:“学生觉得先以剿匪为先,朝末年叛军战败,多归隐在鄯、兰、灵三州,加上此地胡、狄众多,他们非我族类又不服管教,时间久了成了必成大患。”

  粱伯卿捋着胡子并未说好或不好,转头问其他人,“你们俩是如何看待的呢?”

  陈青松道:“我觉得堂哥说的有道理,不过可以先招安试试,若是不降再剿。”

  陈青岩思虑半晌最后开口,“我觉得弟弟们说的有所不妥,史书记载,鄯州自隋朝开始便是汉人之地,被命名为平西郡,虽与关外接壤但生活的大部分都是汉人。

  他们落草为寇也多是生活所迫,因为鄯地干旱,农作物匮乏,百姓日子过不下去才会以打劫为生。”

  陈青岩看了看粱伯卿,见他没打断自己继续道:“招安和剿匪可能一时半刻会有用,但时间久了百姓吃不饱饭还会落草为寇,非得解决了百姓的生存之道才能长治久安。”

  粱伯卿点头道:“你说到点子上了,可有办法改变?”

  “学生愚钝,还未想到解决办法。”

  倒是在一旁听了半天的王瑛突然开口道:“这事倒也不难。”

  粱伯卿并未因他是哥儿身份看轻,反而来了兴致。“哦?你来说说。”

  鄯州其实就是现代的青海一带地区,这地方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种秋收,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期间经常会碰见干旱、冰雹、低温、霜冻等极端的自然灾害。往往一场灾害就让百姓一年的收成都绝了,所以才贫穷。

  既然发展不了农业,可以选则牧业和商业,这也是后世青海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

  王瑛道:“鄯州之地,历来气候多变,作物难以生长,但此地水草丰美适合畜牧,可以转农为牧。饲养牛羊,发展纺织业,听闻绵羊羊毛织出来的布比棉布更结实,质地更柔软也更保暖。

  除此之外,羊肉羊皮也是经济来源,至于粮食的问题,鄯州紧挨着武朝最大的粮仓,贸易发展起来不怕没钱买粮吃。”

  粱伯卿没想到这小郎君竟然有如此见解,实在让人刮目相看!

  “可惜你是个哥儿,不然一定比他们三个蠢材更有出息。”

  王瑛尴尬的挠挠头,他不过是仗着后世的知识俯瞰历史,算不得什么能耐。

  “你们几人说的,我会全都写在信上给政和寄去,看他能不能用上罢。”

  时辰不早了,各自回到卧室休息。陈青岩还在思考四叔信上的问题睡不着觉,拉着王瑛继续讨论鄯州的问题。

  “哥哥,你说将农业转为牧业,要怎么实施呢?还有山上的草寇怎么办,不把匪患解决怎么发展商业呢?”

  王瑛有点困了,靠在他肩膀上迷迷糊糊道:“这还不是好说,先武力镇压杀几个大恶的匪首,杀鸡儆猴,然后再用怀柔政策招安,让山上的百姓尝到甜头,也杜绝了他们重新上山落草的念头。”

  “还有呢?”

  “还有我太困了,想睡觉。”

  陈青岩翻身压在他身上蹭了蹭,“哥哥,你再跟我说说嘛。”

  王瑛被蹭的精神了,毫不扭捏的脱了衣服,两人握在一处开始滑动。

  “嘶……慢一点……官府可以推行奖励制度,比如一家养十只羊可以免多少丁税,养二十只羊免徭役……啊哈……组织商人收购羊毛布料,修路、建驿站,打通陇西商道,着重发展经济贸易……”后面的话全变成了难耐的呻吟声。

  *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田里的麦子熟了,今年因为春季干旱,收成照比往年少了两成左右,这还是村里百姓忙碌浇灌后的结果,若是不浇水,收成怕是更少。

  然而有一块地却与众不同,满满登登的麦穗鹤立鸡群,将附近的麦田都比了下去。

  一大早王瑛过来的时候,见试验麦田围着不少人,“怎么都过来了?”

  陈喜道:“听闻郎君今日要割这片地,大伙都想来看看能出多少粮。”

  王瑛笑道:“好啊,来几个体力好的帮我收粮吧。”

  七八个汉子自告奋勇的拿着镰进了麦田,都是干活的好把式,花了一个时辰就把这一片麦田都割完了。

  麦子绑成整齐的捆堆在一旁,上了年纪的老农,一眼这麦子就估摸出数量。

  “这一亩地怕不是能出五石麦子!”

  “五石都说少了,至少能出六石!”也就是六百多斤,要知道平常一亩上田,最多产粮四石左右,遇上旱涝或者病虫害只能收两三石,下田才产一石。

  这麦子不光耐旱产粮还高,简直是给大伙开了眼了!

  其实这块地的产量还没达到后世的标准,要知道长丰3号在后世亩产能达到一千斤,不过这个时代没有农药化肥,收成这么多已经算可观了。

  最重要的是,长丰3号耐旱程度比自己试验时还要好,要知道今年整个春季只下了一场雨。

  王瑛道:“这些麦子待晾晒干后,每家每户领三十斤做麦种,明年把地里的麦子都换成这个品种。”

  老百姓们顿时欢呼起来,围着王瑛激动的挥舞着手里的麦穗,若是以后每亩上田都能收这么多麦子,那岂不是家家都有余粮了!

  坐在河边钓鱼的粱伯卿听到声音抬起头问:“他们在干什么呢?”

  陈青岩道:“阿瑛说今天要收麦子,应该在庆祝丰收吧。”

  “走,过去瞧瞧。”

  几个人拎着木桶鱼竿走了过去,“王小郎,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呢?”

  “回粱老,这块地里的麦子收成不错,我打算把麦种分给庄子上的百姓,让他们明年也能增产一些。”

  “收成不错是多少?”

  “一亩地大概能收六石左右,若是风调雨顺差不多能到七石。”王瑛不敢太过夸大,万一达不到岂不是打了自己脸。

  粱伯卿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你说的可是真的?”

  “不敢说谎,这块地就是去年冬天种的冬小麦,比旁的田产粮都高许多。”

  “粮种是哪来的?”

  “种子是我自己培育的,用几种麦子杂交到一起,再择出良种。”王瑛没有撒谎,他大学专业就是研究就是这个的,长丰3号也是他在原本高产麦种改良得来的。

  梁伯卿捋着胡子眉头紧蹙。

  王瑛见他这副模样有些忐忑道:“可是……有什么不妥之处?”

  “你能写一份具体的培育过程吗?”

  “当然可以。”这可是王瑛的毕业课题,光论文就写了三十多页,可惜前世没用上就穿过来了。

  “把你育种的过程写下来,这麦种也给我留十斤!”

  “是。”

  此时王瑛还不知道,自己将小麦的产量翻倍意味着什么。

  粱伯卿有一个同窗在朝中任大司农,之前在京都聊天时曾听他提起过,部下少司农是平民出身,因善培良种,被朝廷提拔封了六品农事官。

  王家小郎说的如果是真的,那他这本事怕是比那人还要强许多。借此求个恩典,陈青岩这科举怕是不用等许多年才能平反了!

  回去后王瑛连夜开始写长丰03号的培育过程,洋洋洒洒写了十多页草纸。为了不引起旁人的怀疑,他把其中涉及到现代科学的地方全都省略掉,只保留基本的杂交步骤。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年下 种田文 轻松  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