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纵观天下,未曾应汉而欲自立者,益州公孙述也,他也北迫于西汉,东临于绿汉。大王当年不是与公孙子阳有一面之缘,更有一位师兄在蜀中做官么?不妨遣一使者前往结交!”
冯衍指的是去过蜀地的王隆,但第五伦舍不得让自家师兄受苦,遂高兴地点了冯衍。
“此事关乎我国存亡,非冯先生亲力亲为不可!”
这才有了此趟让冯衍后悔不已的跋涉,第五伦封降将邓晔麾下的于匡做校尉,赐予黄金,让他做反间,装作刘伯升的败兵向南溃退,而冯衍则换了身衣裳混迹其中。
同行的只有于匡及十多名魏兵死士——他们都是当初跟任光护送岑彭儿子北上的南阳人,口音上不会露馅,到了渭南后,靠着于匡,很快就混入一支绿林兵中。
失了刘伯升后,入关绿林最后一点秩序也荡然无存,完全成了流寇游勇,“汉兵”重新变为匪徒,一路靠劫掠乡里来维持吃食。
他们也想直接回南阳,但魏将第七彪已占领蓝田,截断了去路,只能走子午谷先去汉中。
子午谷乃是王莽时所修,十分狭长,全程近七百(汉)里,因为横跨秦岭这道气候分界线,其景致一分为二,北段是崇山峻岭,跌宕雄浑,树木多是枯槁的落叶林,满目俱是萧瑟。
南段乱石穿空,绮丽峻美,崎岖小山到处都是,植被也一派南国风情,冬天里松柏依旧郁郁葱葱。
冯衍却顾不上欣赏,他作为纵横士上嘴皮下嘴皮碰一下倒是容易,可真正干起出使的活来,才知道不易。子午谷秃岭小道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要转无数个弯弯,有时候绕了两天才发现,不过是从山脚到了山坡。
最难走的还是栈道凌空之处,抬头能见六龙回日之高标,伏首则望冲波逆折之回川,百丈高处,人马却得踩着木制栈道前行,重量压在上面吱吱呀呀,一阵风吹来甚至有些摇晃,甚至有前行的骡马在破损处失足跌了下去,只剩下一阵惊呼,和重物坠地的笨重声响。
七百里路,他们足足走了十五天!
直到谷口南端就在眼前时,冯衍才心悸地回首,抚膺暗叹:“难怪我出发前,有人提议乘胜取渭南,负粮五,从子午谷入,循秦岭而南,不出十日可抵汉中,一口气夺了此郡,大王冷笑置之。”
“吾等数十人就如此艰难,更何况是大队人马?”
第五伦可是亲自走过这条路,知其艰险,冯衍他们运气好,没太多雨,若是天公不作美起来,沿途的栈道桥梁被洪水冲毁,在谷里一困月余,不得不退都是常事。
如此天险,真是进攻方的噩梦,确实不宜着急。
而汉中王刘嘉的将军也守在子午谷南口,此人名叫贾复,他令人认真检查每一个过关的人,尤其是他们的口音!
不是南阳口音,都视为间谍,逮了去做苦力,甚至是杀了都不冤枉!
这可苦了不少从渭南跑来投奔汉中王的豪强大户,又被宰了一遭。而亏得冯衍紧急做过方言功课,才没露馅。
进入汉中后,就全然是南方景观,山林仍是一片绿意,刘嘉将汉中治理得不错,已经稍稍恢复了秩序,但从渭南撤出来的各支绿林残部又将这儿搅乱了,冯衍他们在西城附近落脚,开始慢慢打听起如何另一进南下巴蜀。
“去巴蜀?”
一支败兵听到于匡打听此事,气得将请他喝的酒重重拍在案几上。
“吾等就是从蜀地败退回来的!”
原来,就在刘伯升挺进关中之际,更始皇帝刘玄也任命了一位益州刺史,从汉中入巴蜀招安,岂料才抵达剑阁,却被公孙述的军队击败,仓皇从石牛道退了回来。
也亏得深入到汉中,冯衍才就近得知了发生在十月初一,关中尚未知晓的“旧闻”。
“那公孙述已经自尊称王了!”
什么王?
“蜀王!”
……
而远在成都的“蜀王”公孙述,在扫平巴蜀广汉三郡,入主锦官城后,他的谋主名为李熊者,也给公孙大王献上了一策。
“大王起于导江,安抚黎民,保一方平安,又大破绿林入蜀之兵,由是威震益部。”
“方今四海波荡,匹夫横议。将军割据三郡,地广千里,什倍于汤、武,又势险众附,若奋威德以投天隙。”
“如今又改名号,以镇百姓,自立为蜀王,都成都。”
“但蜀国仍不安全,西北有西汉,欲取武都,扼我咽喉,北限于绿汉,占据汉中,如剑悬于吾顶上。”
李熊道:“若想取武都、汉中,一统益州,成就霸业,不妨遣使远交近攻,结好魏王第五伦,与之相王同盟!”
第326章 魏蜀吴
“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弥望,郁乎青葱,沃壄千里。上稽干度,则井络储精;下案地纪,则巛(chuān)宫奠位。”
此乃扬雄蜀都之赋,作为蜀中大姓,李熊对老乡的作品背得滚瓜烂熟。
他此刻正站在成都城墙上负手而立,回首纵观成都都门二九,两江珥其市坊,九桥带其波流。
内外大小城中,街道宽敞干净,房舍鳞次栉比,行人往来频繁,蜀锦已经恢复了生产,在女工的操弄下,织机发出了唧唧之声,在盛世时,它们是中原乃至于西域最喜爱的名贵珍宝。
而城外的四百余闾,炊烟袅袅,有人忙着打理芋子,有人忙着踩碓舂米。棕树下,手扶鸠杖的老人席地而坐,有人手捧食物向老人款款走来,黄狗趴在地上晒着太阳,岁月静好,莫过于此。
作为“相国”,李熊对此颇为欣慰:“能让成都在乱世中维持自汉以来两百年繁荣,蜀王之功也。”
这也是李熊倾心为公孙述效力的原因,他敢说,纵观天下,新莽覆灭后,虽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但能让治下保持秩序生产的政权,屈指可数!
李熊根本不相信什么“人心思汉”,曾扬言:“天命无常,百姓与能,能者当之!”
而公孙述便是这“能者”,称王的资本,除了还秘藏而不敢公开的传国玉玺外,就是蜀地肥饶,兵力精强。
“现在山东饥馑,人庶相食;遭到兵灾的屠灭,城邑都成了丘墟。”
“唯独我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肥腴,果实所生,虽不耕种也可饱腹。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贵木材竹干,器械之富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运输之便,此乃王业也!”
靠着半真半假的“绿林汉兵劫掠杀戮”,确实将益州人吓坏了,能让一方平静的公孙述,如明灯一般吸引着他们投靠。乱世里,人都是往安宁的地方逃,譬如流水之归下,远方的士民多来依附。
“如今东南方犍为郡(宜宾)已归附,越巂郡(西昌)的邛、笮酋长也已遣人去招募。”
至于更南边的益州郡(云南),牂牁郡(贵州),乃是王莽时代搅乱的烂摊子,少编户而多蛮夷。牂牁句町国靠着击退新莽三次征讨名声大躁,成了一郡霸主,而益州郡的滇王后裔意欲复国、昆明夷桀骜不驯,只要他们不打出来闹事,暂且不必去搭理。
“蜀国想要稳固,还是得北上东出啊!”
“北面据有汉中、武都,阻塞褒、斜、祁山的险要;东面扼守巴郡,拒扞关之口,如此方算安全。无利则坚守而力农,见利则出兵而略地,东顺江流以取荆、扬,尽得南国,如此方能从王业,进一步建立帝业!”
但到了这一步,他们政权所遇的阻力也十分明显,如今控制武都的是西汉,控制汉中的是绿汉,至于南郡、江夏,亦有接受了刘玄“南郡太守”印信的田戎势力,阻于三峡。
所以李熊才迫切提出,应该与魏王伦结盟,共抗诸汉。
问题在于,石牛道、米仓道等险要,蜀国这边能够封堵,更始皇帝和汉中王刘嘉也能啊。双方已经敌对,派遣使者北上很是困难,而若从三峡绕道又颇费时日。
但让公孙述和李熊颇为惊喜的是,魏王那边似也注意到他这不曾尊汉的势力,竟遣了使者偷渡汉中来见,在葭萌关与蜀国守军接上了头,今日将抵达成都!
李熊亦曾追问禀报者:“来使谁人也?”
“魏国典客,冯衍字敬通,亦是魏王伦心腹重臣。”
李熊颔首:“然也,非肱股信臣无以担任此凿空之任。”
然而在第五伦心里,冯衍入蜀,不过是一子闲棋,成之无大用,不成也无损失,哪怕冯衍不幸殒命,第五伦肯定是会哭的,但落几滴眼泪就不一定了。
李熊却记住了这个名字,身为相国亲自来城头等待,眼看远处一支车队驶近成都北部的“咸阳门”,遂下城到郭门外相迎。
却见车上之人形容枯瘦,曾经的细皮嫩肉,也在子午道、石牛道上晒黑了不少,显得有些疲倦,但他手里却紧紧持着一根节杖:八尺长杆,杆上末端以染成黄色的牦牛尾装饰,为其毦(ěr),一共三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七月新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