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穿越指南_王梓钧【完结+番外】(1125)

  “谢陛下恩典!”李彬大喜。

  王崇度却不明就里,问道:“陛下,只是做这些吗?”

  朱铭说道:“出海很危险的,你们的任务很重。薛道光道长以前探索过南洋和日本附近海域,你们就拿他留下的航海图练手。等航海经验丰富了,或许可以一直往东,穿过茫茫大洋抵达一处新世界。”

  “新世界?是海外仙府吗?”王崇度越听越糊涂。

  朱铭让太监把地球仪拿来。

  这个地球仪是半成品,陆地只有从日本到地中海东岸,非洲也只有东海岸的部分区域,南洋各个岛屿也标注得并不完全。

  其余皆为海洋。

  朱铭问道:“你们可知大地是圆的?”

  三人同时摇头。

  朱铭说道:“大地就是一个球体,谓之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个知识,考科举的士子们都要学,你们正式出海前也要学。朕手里这东西是地球仪,已经探知的各国各岛,都标注在了地球仪上。蓝色的部分是海洋,你们且来细细观之。”

  三人立即围过来,贴着地球仪看了又看。

  朱铭指着澳大利亚所在区域:“这么大片的海域,会没有一片陆地吗?我猜那里可能有大陆,至少也是一个或几个大岛。”

  说着又指向南北美洲:“这里更是宽广,难道没有陆地吗?或许那里有很多国家。”

  三人连连点头,认为皇帝说得有道理。

  朱铭又问:“你们可知张骞出使西域?”

  “知道。”三人都读过书。

  朱铭说道:“西汉之时,西域就如茫茫海洋,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片迷雾。张骞扫清了迷雾,还带回许多作物,让汉武帝有了天马的消息。你们就是我大明的张骞,把海洋上的迷雾驱散!”

  王崇度当即作揖:“吾必不辱此使命!”

  李彬也连忙表态。

  高文宝被说得热血沸腾:“陛下,小民也要出海。”

  朱铭没有立即答应,而是问道:“你们可知,许多精通航海之人,朕为什么不让他们去探海?”

  三人摇头。

  朱铭说道:“探海很辛苦,有可能在海上漂泊数月,甚至是数年。你们为了打捞玉玺,可以坚持七八年而不放弃,又主动提出要去海外探寻诸国,所以朕才觉得你们能担当此任。想清楚,你可能会死在海里。”

  高文宝跪地道:“能为陛下效力,小民万死不辞!”

  朱铭说道:“你们如果有妻儿父母,可把他们带去浙江安家,回航之后即可跟家人团聚。”

  三人在礼部的安排下,全部领了男爵之位,随即前往舟山海军学校。他们的家人如果愿意搬迁,朝廷会安排送去浙江沿海落户。

  接下来,朱皇帝发布了一些奇怪的命令。

  他派出使者前往各地,要求吐蕃进献黄金,要求大理进献铜料,要求西辽进献玉石,要求安南进献象牙,要求漠北诸部进献狼牙,要求南洋藩国进献金珠、玳瑁和宝石……

  国内也有任务,安东都护府需要进献东珠,朝鲜总督府需要进献本地白银,湖南需要进献绿松石,四川需要进献牛角,江西需要进献倭铅……

  颇有宋徽宗当年“花石纲”的味道,但每样物品又只要一点点。

  只有胡安国明白,朱皇帝要打造新的传国玉玺。

  各种金属,将熔炼在一起,变成玉玺的龙形印钮。各色宝石,会切割镶嵌为龙鳞。金珠与东珠,会是龙珠。狼牙、象牙、牛角、玳瑁,估计也会切割镶嵌在那条龙上。

  那将是大明的镇国之宝——神符!

  第1021章 黄帝纪元

  “嘟嘟嘟嘟……”

  后宫也有一个电报房,此时正在响个不停。

  这是朱国祥搞的私聊频段,刚开始在皇宫之内私聊,如今却是连通皇宫与辋川谷。

  负责收发电报的,却是皇后张锦屏。

  她喜欢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时常给李清照发报聊家常,今天却是帮朱铭联络那边。

  起因是朱国祥给儿子发报:“你抽什么疯?蓝田县已鸡飞狗跳,说要进贡极品蓝田玉,寻玉官吏都找到辋川谷外了。”

  朱铭直接让张锦屏回电报,把自己打造传国玉玺的想法讲了一遍。

  不多时,张锦屏递过来一张纸,那是朱国祥的回电。

  内容就三个字:“神经病!”

  朱铭看得呵呵直笑,对张锦屏说:“回复太上皇:煌煌大明,也该造一两个奇观。”

  张锦屏又是一阵拍打,继而接到朱国祥回电:“当心各省官吏,借机骚扰地方。那些外交使者,也会骚扰属国。”

  朱铭说道:“已下令约束,但在所难免,能够控制即可。”

  朱国祥回复:“神符听起来像神棍。”

  “符特指传国玉玺,跟天子玺、皇帝玺还不一样。历朝历代,不论传自前朝,还是自己伪造,反正都要有一個。之前沿用宋朝的,现在辽宋两玺皆在,沿用哪个都不合适。神符,意为至高神圣之传国玺,不是什么装神弄鬼的道符。”

  “你看着办吧,反正我懒得管。只问一句,不是说好了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吗?”

  “又没正式规定过。神符之后,我就不会改元了。今后的皇帝,也不准重复改元,一辈子只能有一个年号。”

  “你还不如让天文馆,弄一个公元纪年。黄帝出生,或周、秦开国,定为公元元年。”

  “周秦不行,置夏商于何地?还是黄帝最合适。”

  “选谁都可以,无非定一个标准。干脆一股脑儿改了,改为沈括的十二气历。我知道大臣们全都反对,你还怕这个?”

  “主要是节假日的问题啊,如果保留除夕、元宵这些,就必须同时并用两套历法。还有农历的初一、十五,抬头看月亮就知道,纯阳历会让百姓很不自在。”

  “并用呗。新历更方便普通百姓掌握农时,对农业生产是有好处的。”

  “你是农业专家,当然觉得好用,但农民恐怕不认同。”

  “随你吧。”

  “……”

  张锦屏关掉电报机,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夫君,历法与纪元这般大事,只在电报里闲聊就定下了?”

  朱铭说道:“早就讨论过。你觉得十二气历怎样?”

  张锦屏说:“元旦、元宵、端午、重阳……这些节日都在旧历当中,采用新历跟风俗传统相冲,新旧历并用又显得有些累赘。”

  “所以我才一直没改,”朱铭感叹说,“唉,太上皇有点太想当然了,有些事情得循序渐进才行。”

  从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开始,中国一直采用阴阳合历。阳历用来定二十四节气,阴历用来定月份。

  此后的争端,无非是定气法与平气法相争。

  隋唐宋明清五朝,定气法与平气法争得很凶。

  在《崇祯历书》问世之前,争执的结果往往是和稀泥,平气法(落后)用来编造历书,定气法(先进)用来天文计算。

  清朝也是几经反复,最终康熙拍板采用更先进的定气法——中国近代农历。

  朱国祥在位时颁布的大明《洪武历》,自然是改用更先进的定气法,这玩意儿本该在隋朝就采用的。但因为政治阻力太大,在天文官提出历法改革时,杨坚和李隆基都选择了退缩。

  沈括则更为激进,不但要用定气法,还要彻底使用阳历。

  即把地球运行轨迹,切割成二十四份,也就是二十四节气。再选其中十二个节气,用来确定每年的十二个月,不但除夕、元宵、重阳这些全乱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也跟月相对不上。

  朱国祥支持沈括的想法,朱铭却觉得没有必要。

  采用定气法来编阴阳合历,已经是一个巨大进步,何必打乱百姓的节奏搞阳历呢?

  如果乡下的老农,也能人手买一份日历,自然可以两套历法并行。但问题是,社会经济还没发展到那个地步,两套历法并行会让农民容易搞混。

  回到垂拱殿,朱铭仔细想了想,提笔写下两道中旨:

  “着令翰林院天文馆,以沈括十二气历法,重新编造一部新历。此历暂不推行,亦不刻意隐藏,留给天文学者以及后人参考。”

  “着令翰林院文史馆、天文馆,推算黄帝诞生年份,以黄帝纪元为公元纪年。”

  ……

  那群高丽贵族,已经安顿下来。

  跟西夏国主一样,可以选择爵位,也可以选择读书科举。

  高丽王室、宗室全部选择躺平,王构获得一个公爵,在洛阳城内有赐宅。但没有赏赐店铺和田产,反正公爵可以领爵禄,爵位递减还能荫泽好几代,王构还带了一些财宝过来。至于他的几代子孙,没了收入就得自己想办法。

  王构的兄弟和叔叔们,获封伯爵与子爵,都是那种只能领爵禄的。而且赐宅全在洛阳城外,赐田那是一亩都没有。

  这些家伙,过得非常节俭且滋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  王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