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深壕高垒,那就是下一步的计划了,司马懿准备在寿春城的四周,挖上几道深达数丈宽也有数丈的壕沟,这样的壕沟就算是最好的战马也无法跳跃过去,在壕沟的外面,筑以高垒栅栏,一旦修筑成功,那就会彻底地断绝王凌的突围生机,王凌就算是不想死守寿春也没有机会了。
司马懿和孙礼,则率领另外的十万大军,南下迎战吴国的援兵。
……
实施轮休之后,牛渚的吴军大营自然变得冷清起来,三分之一的吴军行色匆匆地地离开了牛渚,返回了吴中,和家人去共渡这个年节。
而剩下的吴军,也被分为了两批,一批在十天之后轮休。另一批在二十天之后轮休,每批的假期都是十天。
第一批轮休的士兵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其余的吴兵则是归心似箭,等得望眼欲穿,整个的吴军营地,就连最简单的操练也无法维持了。
对此,诸葛恪倒是毫不在意,平时他手下的军队可是素以军纪严明骁果善战而称著,而此时适逢年节,军纪那怕稍微的松懈些,诸葛恪也不会说些什么,因为这个轮休本身就是他所制定的,如今的吴军,三分之一在休假,三分之一在休整,只有三分之一担任战备值班任务。
如此地分配下来,吴军有些懈怠也是十分正常的事。
诸葛恪自己是不准备回家的,虽然他的家也在建业,但自从诸葛恪领兵以来,几乎就没有在家里过一次年了,并不是说他就不想家,不想念自己的妻儿,但每到年节,他更希望和父亲在一起。
诸葛瑾是战死在安风渡的,所以每年年节,诸葛恪呆在淮南之地,就如同是和父亲呆在一起,毕竟一直以来,安风渡都在魏国境内,诸葛恪始终没有机会亲自到父亲殒命之地去祭奠一番,不过他相信,父亲的英魂将与他同在,并一直护佑着他的安全。
今年情况有些特殊,王凌投降了吴国,也就是说淮南之地已经是尽属吴国,诸葛恪前往安风渡的理论上是可行的,所以诸葛恪有心思去安风渡一次。
第0825章 不急不徐
如果诸葛恪孤身或只带少数亲卫前往安风渡的话,那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身为吴国大将军的诸葛恪自然不可能以身涉险,毕竟谁也不清楚安风渡那边的情况,万一遭遇到意外,恐怕连肠子也得悔青了。
现在淮南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一方面王凌阳奉阴违,虽然名义上投了吴国,但是只希望在遭遇到司马懿入侵时得到吴国的援助,多次拒绝了诸葛恪试图派兵协防寿春的建议。
而且就淮南其他各地郡守的态度来看,似乎并不一定都是站在王凌这边的,甚至可以说观望者居多,见风使舵,如果王凌能守得往淮南,或许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如果司马懿占据了上风,不排除他们倒戈的可能。
如果这种情况下诸葛恪只带少数亲卫前往安风渡祭奠诸葛瑾的话,很有可能会遭遇危险,而带大队人马前往的话,势必要先和王凌沟通,否则会产生误会。
其实诸葛恪和王凌的关系目前也难说和谐,这些年来双方一直就是对手,迫于压力,王凌主动地归降了东吴,当然他的归降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附带着比较苛刻的条件的,当时孙权对此便有些犹豫,是在诸葛恪的劝说之下,才接受了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归降。
对于王凌的归降,诸葛恪其实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王凌在淮南拥兵自重,其实降吴也是一种变相的自立,吴国觎觑淮南这么多年,现在终于有机会将其纳入治下,诸葛恪当然不会轻易地放弃这个机会。
诸葛恪几次提出建议希望派兵进入淮南进行协防,但在目前淮南风平浪静的局面之下,王凌理所应当地拒绝了,双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王凌自然不肯让诸葛恪的计谋得逞。
如果这个时候诸葛恪提出带兵前往安风渡的话,势必让王凌再生戒心,甚至对诸葛恪心生反感,让他以为这个诸葛恪还真是贼心不死,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还有完没完?
就在诸葛恪还在准备措词的时候,突然中军急匆匆地进来禀报道:“启禀大将军,魏国太傅司马懿突然带兵从兖州南下,现已攻破平阿,兵临寿春城下,扬州都督王凌,派使者前来,下书求援。”
诸葛恪不禁为之一怔,他特意地目光朝着窗外瞄了一下,没错啊,这积雪还没化呢,按常理来说,这个时候可并不是用兵的时候,司马懿怎么就这么打过来了呢?
“使者何在?”诸葛恪问道。
“正在辕门外。”
“传他入内。”诸葛恪沉声地吩咐道。
王凌派来的信使匆匆赶了进来,冲着诸葛恪拱手行礼,并递上了王凌的亲笔书信。
诸葛恪仔细地将王凌的书信看了一遍,又将寿春的情况详细地询问了一下信使,也最终确定了寿春的形势。
不得不说司马懿真是一个只老狐狸,出手之狠辣,用兵之奇险,确实无人可出其右,在这么个冰天雪地之中行军,那肯定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要知道兖州的天气比起淮南来,可是要寒冷的多,今年淮南这边的天气都已经是极寒了,可想而知兖州那边,更为地酷冷。
司马懿这个时候出兵,必然会承受着不小的伤病代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只为打王凌一个措手不及,司马懿还真是舍得下血本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