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他们兄弟俩对韩氏的发展制定计划没过多久,一个“新军尉”的职位砸到了韩起的脑袋上。
韩氏兄弟本就想要恢复跟吕武的亲密,苦于韩氏不是那个韩氏,阴氏也不再是那个阴氏。
最为重要的是,韩氏在阴氏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总是选择冷眼旁观,双方不说变得反目成仇,情份什么的压根就不存在。
当时韩氏跟阴氏的情况跟现在魏氏跟阴氏的关系有点类似,韩氏比魏氏好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干些背后捅刀子的事情。
凡事都要有个对比,经过魏绛那一顿神经操作,不是马上凸显出韩氏的好了吗?
韩无忌见吕武没有送客,对于能够留下来旁听元戎和中军佐的对话,心里泛起了感激的情绪。
这是吕武打算带韩氏一块玩的信号啊!
韩无忌不喜欢士匄一再逮住自己尽情装逼,心里有盼头也就一忍再忍。
人与人是不同的。不止是会不会投胎这种没得选的技术活差距,社会总是存在鲜明的阶级。
一个是晋国的二号人物,国君年幼无法理事,等于也就是一把手。
另一个是一把手的副手,还是晋国明面上第一家族的家主。
他们因为身份带来的权势,真以为谁都有资格坐在一边听唠嗑的吗?
“征战三戎之事不可急切,郑为楚北上必伐之国,阿匄需时刻倾注。”吕武说道。
士匄对郑国简直是太有兴趣了。
现在郑国已经成了晋国的盾牌,一旦楚军北上第一个打的就是郑国。
范氏从郑国那边咬了一大块,后续在“管”那边蹦了牙,无比希望能依靠晋国全体的力量,达到范氏在郑国身上谋求私利的操作。
吕武和士匄还真的就只是在闲聊而已,话题却是有点高端。
大人物觉得是在闲聊,谈的事情却总是能够决定一大批人的命运。
比如,他俩在闲聊中确认范氏为主、阴氏为辅,将继续讨伐伊洛之戎、陆浑戎和蛮氏。
新一轮对三戎的征讨上,吕武给出了一个新的建议,不再寻求一次性将三戎解决,完全可以今年打杀一批再占领多大的地皮,每年那么磨一磨,磨到三戎沉到历史长河里面。
士匄已经判断对三戎的战争无法短时间内解决,还想着怎么长久地拉着阴氏一块针对三戎,听到吕武主动提出那样的计划,简直是喜出望外啊!
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被对方主动提出,任何人都会觉得心头的大石搬开,心情变得无比愉悦。
吕武当然窥探到范氏的困境,才故意主动提出那个方案的。
魏氏不想跟阴氏再一起玩?阴氏跟范氏玩到一块好了。
交朋友这种事情历来就是互相需要,矜持于自身的地位各种装逼,装到谁都感到恶心,明明能够成为朋友非要搞得变成敌人,有必要吗?
其实,当然是有必要。
身份地位越高就要越矜持,免得别人忘记双方在身份地位上的差距,觉得好欺负一而再再而三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
一次两次能将提出过分要求的家伙一棒敲死,还能逮住一个敲死一个?但凡这么干的人,明明不是他们主观意识上想搞成那种局面,基本上还是会得到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哪里说理去?是吧。
吕武也不是在自降身份,他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和阴氏的。
在大多数人看来,吕武非常有能力,就任元戎之后的所作所为没有可以抹黑的地方,关键在于阴氏的崛起时间太短了。
诸夏这边就是这样,很难因为某个人能力高绝就百分百信服,总是要去看看那人的背景,对待累世名家跟突然蹿起来的“路人甲”会有两套标准。
有个好祖宗的平庸之辈能轻易取得很高的成就,必定还有一大批人往死里造势和拍马屁。
没有个好祖宗的人?即便是成功登顶,生前死后遭到的质疑都不可能断绝。
吕武看到范氏将主要经营方向转到南边,哪怕范氏想要放松下来,也会推动范氏继续集中向南。
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前提之下,干出一些能伸能缩的事情,怎么地啦?
当前局势之下,范氏想跟三戎死磕并不符合阴氏的利益,像魏绛想要操作“和戎”来赚一波声望,使得范氏放弃继续攻打三戎,其实阴氏这边挺无所谓,受损的一方绝对不是阴氏,觉得受到冒犯的只会是范氏。
“当是秦国之事,致使魏氏如此。”吕武主动提到了跟魏氏的关系转变。
士匄满脸不悦地说道:“魏绛不识时务。”
别误会。
不是范氏要收魏氏当小弟被拒绝。
吕武判断魏绛的“和戎”是要在成为“卿”之前赚一波政治声望,其他人也不是傻子。
可以说魏绛还是挺有想法的一个人,错就错在对士匄不够了解。
没错,范氏遇到了困境,不代表愿意示弱,魏绛自以为是的带着好意找上门去献计,搞得变成在折辱范氏了。
就说吧,士匄没当场翻脸,绝对是用看白痴的眼神在看魏绛这个人。
从而,范氏立刻得出一个结论,觉得魏氏的新家主连最起码的政治格局都不懂判断,琢磨着是拿魏绛领导下的魏氏来当个工具人,还是时机合适的时刻送魏氏一程。
韩无忌从吕武和士匄聊到魏氏,赶紧地集中精神想要将两人对话的每一个字记在心里,回去一遍又一遍的品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