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吴眨了眨眼睛,点头又摇头,说道:“我闻齐国广征黎庶,建军十五万之数。”
这个吕武知道。
齐国在变法对不对?他们没有照抄汉国的制度,学了二十等爵又自己改革,然后在齐国实施,其中就包括开始对黎庶进行征兵。
汉国的二十等爵到了齐国变成十八等爵,同时名字也被改成了齐国自己的特色。
仅仅是黎庶也能因为建立军功获得爵位赏赐这一条就带给了齐国极大的改变,不是说让齐人就此纪律严明,纯粹是齐人为了获得爵位更愿意搏命了。
吕武还知道另一个情况,也就是齐国复又灭掉谭国和纪国之后,重新开始了对莱国的吞并计划。
“有此事。”中行吴有些发愁地说道:“齐军备兵十五万,复又纠集盟友三万攻我,尚有余力出兵四万入侵莱国。”
这一次齐国的盟友中有了曹国和鲁国。
曹国很愤恨瓜分晋国的汉国、范国和荀国,得到齐国邀请加入联军,算是预料之中情理之外。
鲁国竟然也能跟齐国搅和到一块去?这个是鲁国对新生荀国有不小的疑虑。哪怕鲁国跟齐国是世仇,但两国至少互相了解对方,加入联盟是为了稳住齐国,再看看荀国的成色。
士匄一脸轻松地说道:“我出两‘师’助荀。”
上一次荀国派出一个“师”支援范国。
这一次范国翻一倍,派出两个“师”支援荀国,够哥们,够意思吧?
中行吴殷切地看向吕武,等着汉国的支援。
而吕武的视线根本不在中行吴身上,并且也没有打算将视线移过去。
说什么多国一体,事先的约定都能轻易不当一回事,不就是“有需要才是朋友,平时不当仇人就不错”的现实骨感吗?
当然了,维持表面多国一体很有必要,只是当个白嫖怪就不好了。
吕武上一次义无反顾地派军支援范国,除了履行互助约定之外,就是范国不能被楚国干挺这个因素。
楚国有可能将范国干挺,还能顺带吞并宋国,完成这两件事情的楚国该变得多么强大?
齐国打得过荀国吗?军事这种事情,哪能百分百确定。可以笃定的是齐国没有能力吞并荀国。
那好了,齐国就算是在对荀国的战争中一直获得胜利,短时间无法做到吞并荀国,对汉国就不存在什么威胁。
中行吴……或者说荀国,一再公开囔囔自己是汉国的小弟,干的事情却不是一个忠心小弟能做的事情。
如果吕武好面子,又或者说好忽悠,还真就信了中行吴的鬼。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荀国比范国还可恶,中行吴一贯作为也表现出了薄情寡义的一面。
有了齐国难以吞并荀国的这个前提,再加上中行吴嘴上一套做事是另一套,凭什么让吕武再对荀国进行无条件支援?
士匄的目光在吕武和中行吴身上来回扫视,有点明白接下来该怎么玩了。
“楚侯已命人往会稽山筑台,不知何时可成。”士匄随便找了个话题。
他们在阅兵结束后就各自返回。
汉国、范国和荀国合兵驻扎在同一个军营,三国的国君经常聚在一块也就合情合理了。
齐国的营盘跟三国营地很近,他们的国君不好一直过来,晏婴等一些齐国大臣则是时常串门。
晏婴肯定不能一直找作为国君的吕武唠嗑,汉国南下的大臣之中以梁兴为首,想更了解汉国怎么变法的晏婴找得最多的就是梁兴了。
同样的,齐国大臣来这边,一般是会找汉国大臣聊天,有时候也会拜访范国的大臣,找荀国大臣则是很少了。
现在筑会盟台也是彰显国力的一种体现,能够用最短的时间筑成,质量方面极佳,代表着这个国家有着成熟的技术,并且协同能力很强。
这一次相王是楚国提出,会盟的地点尽管是在越国,楚国却是当仁不让做起了东道主,筑会盟台的任务也就交给了楚国。
从熊招派人筑会盟台,到通知各国国君什么时间会上山相王,整个过程耗时二十七天。
考虑到会盟台是在山上,花二十七天筑成不能算长了。
会稽山并不是只有一座山,拢共有二十来个山头,其中海拔高度最高的应该是六百来米。
楚国并没有头铁地选海拔最高的山峰来当会盟地点,他们选了一个山脚下有两个湖泊的一座山峰。
在当天,由熊招提议,五个参与相王的国家各自出兵一万将越国都城“会稽”围了起来。
同时,每一个国家分别负责一块区域,将会盟地点周边给封锁起来。
这么干当然是为了防止越国干扰相王。
“无天子公卿,甚为不妥。”吕光不止一次念叨这个了。
第一次听到时,吕武才想起那么一回事。
原历史上,第一次相王的活动是魏国提议,有派人去周王室那边让周天子派人来进行一个赐祚肉的流程,随后诸侯每一次相王都会让周天子那边的人出场。
这一次?提议相王的是熊招,他的祖辈已经称王,之前他搞出了去王号又恢复的事情,并且拒绝向周天子称臣,哪里需要周天子的人上场?
几位国君徒步上山,而上山的道路在筑会盟台时就已经被开辟出来。
尽管是那样,身穿诸侯冕服爬山还是一件挺麻烦的事情,要是冕服里面再穿甲,必然会是更大的折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