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人驾驭战马呼啸向前,马背上的骑士感受着颠簸,需要眯起眼睛才能不让风吹得眼睛过度难受。
发生交战的双方骑兵,他们的流血是从马背骑士扣动弩机开始。
秦国仿造了阴氏的马鞍和马镫,以至于双方都有马镫来借力,又有马鞍能够让更好地固定自己的屁股,一轮弩箭的对射之后,身怀骑射技艺的骑士换弓射箭。
骑马对冲的速度极快,他们其实也射不了几轮,短暂的时间内又需要换成近战兵器。
他们要努力是辨识前方,避免发生意外的冲撞,同时与敌交错而过时,躲避敌人的武器,再寻找刁钻角度用手里的武器给予敌人造成杀伤。
如果仔细辨认会发现一点,不管是阴氏骑兵还是秦军骑兵,骑士的身材都不怎么高大。
说来也是,战马的马背高度就那样,身材过于高大的人骑着,双脚快能着地算怎么回事;再来是身材过于高大,代表的重量必然增加,会更加考验战马的负重能力,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发生对冲的阴氏骑兵和秦军骑兵数量差不多,都在一千左右?
等待他们互相凿穿过后,目测阴氏骑兵减少到八百左右,秦军骑兵则是一下子没了三分之二。
不少秦军骑兵精神有些恍惚,他们能够确认自己刚才的确用武器命中敌军骑士,问题只是让敌军骑士身躯晃动了一下下,相反自己差点被敌军骑士随后的反击干翻落马。
什么情况来着?
没看到阴氏骑兵有穿甲胄啊!
交战后持续运动的双方骑兵,各自的队列中时不时有一两人掉下马背,再被滚滚而过的马蹄践踏成为破麻袋一般的尸骸。
一具显得残破的阴氏骑兵遗体不断冒出血浆,血肉和布料里面被阳光反射出一道金属的色泽。
这是一块长约二十五厘米,宽十七厘米的铁片,它四边打孔又有系带,用来作为前胸的防御。
怎么说呢?阴氏骑兵的确没有穿制式的甲胄,不能怪聪明人在自己战袍里面穿上一面铁片吧。
这种现象其实很一般,在随后的时代里面,好些置办不起甲胄的士兵,他们会自己弄上一些“护心镜”之类的金属,以至于总是能看到某些士兵前胸挂着“铜锣”。
吕武当然不是完全不知道。
低配版的胸甲骑兵?
他也在想办法增加骑士的防护力,暂时没选定合适的防具而已,对骑兵会弄上一块重约三五斤的铁片用来防护前胸,选择听之任之,要是想弄超过十斤以上的玩意则会制止。
秦军骑兵当然也不是完全的无甲,他们的甲胄款式比较复杂,从金属甲到木甲全有,最多却是一种看上去很厚很脏的羊皮袄。
正是基于秦军将士连最起码的统一款式战袍都做不到,晋人才能更加确认秦国国力迅速衰弱,得出参战秦军来自偏远西境或游牧部落的结论。
本来有些瞧不起秦军的魏绛遭遇到了一定的压力!
魏氏重步兵结阵向前,一开始倒是成功稳住战线,形成一种“阵列线”的推进方式,一再挤压涌上来的秦军步兵,又步步稳健地向前推进,后面却是渐渐推不动了。
机动起来的魏氏战车兵,他们以一种狂飙的姿态冲向秦军步兵,造成了一种风卷残楼的杀伤。
然而,魏氏战车没有看到秦军步兵迅速崩溃,相反秦军步兵无视了伤亡,一边扛住严重死伤要继续纠缠住魏氏战车兵,另一边还不断投入到前方的阵地战。
魏绛不是傻瓜,知道己方正在给予敌军造成极严重的损失,却是从秦军不计伤亡的投入,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到这个时候,魏绛才有功夫关注一下全局,发现左右两翼打得比正面战场还激烈,外围还有敌我双方新的兵力正在进入战场。
“上军将……”魏绛此刻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回头看了一眼营盘,心想:“再继续增兵,今日战事恐怕很难再控制规模?”
吕武并不想开打就是决战,更愿意一再纠缠下去,却是不能表现得那么明显。
互相增兵之后,双方投入交战的兵力,晋军这边约是两万左右,秦军则是三万左右。
造成的局面就是,稍微试探了一下,秦军表现出了很强烈的速战速决意愿,秦人那种悍不畏死也得到了体现。
看着魏氏部队和秦军陷入一种“乱战”的局面,吕武让人将魏鞅请了过来,说道:“我需绛率军缓缓而退,使战场交于我家……”
接下来,吕武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干,讲得比较通透。
魏鞅并不是魏氏的族亲,是魏氏的一名家臣。
他会有“魏”这个前缀,情况其实跟吕武是一样的。出生在“魏”地,也便以“魏”为氏,得到魏氏的赏识再成为家臣效力。
吕武不但发展起来,获得了一块“阴”作为封地。
他成名时人们知道的称呼是“阴武”,当代的人以及史料上记载也只会记载“阴武”这个称呼,顶多就是加上一个“林姓”。
等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谥号,后面人们整理史料则会改成“谥号”,如阴文子、阴武子、阴什么子等等,可能也是阴武公、阴文公或阴太祖啥啥啥的。
一切取决于吕武后面能成就什么事业,要不要改个前缀。
魏鞅冒险前往战阵前方找到了魏绛,告知吕武的一系列安排。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