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知府所言不错。”
秦桧也附和道:“如今重造鱼鳞黄册之事尚未完成,《大宋律》尚在修订之中,臣以为此时并非迁都的好时机。”
赵桓却笑道:“朕是打算迁都,却不是要立即迁都。这顺天府先以北都的名义修着,待时机成熟了再说。”
时机成熟?
听到这四个字之后,秦桧忽然心中一动,躬身道:“官家圣明。”
就在赵桓还没想明白自己哪儿圣明的时候,秦桧又强拉着还想要继续劝谏的丁宏一起告辞离开。
出了行辕,一直挣脱不得的丁宏才恨恨的甩开秦桧拉着自己的手,怒道:“你强拉我出来干什么?迁都之事岂同儿戏?”
秦桧道:“谁说官家一定要迁都的?”
听秦桧这么一说,丁宏顿时一脸懵逼地问道:“不迁都?若是官家不准备迁都,又何必让我们营建什么顺天府?”
“这才是官家的高明之处。”
秦桧捋着胡须道:“若是官家真个想要迁都,又怎么会在经过朝堂讨论之前就先让你我营建新都?官家此举,不过是打算借你我之口,将营建新都的事情宣扬出去。”
“借你我之口,将营建新都的事情宣扬出去?”
丁宏这下子更懵了:“若是提前将此事宣扬出去,岂不是给朝堂诸臣提前想好应对之策的时间?”
说完之后,丁宏忍不住一拍手,叫道:“不错,正是应该提前宣扬出去!既然你我二人无法劝阻官家,那便让朝堂诸公们也都提前知晓,正好能趁着官家回京之前先想好应对之策。”
可是话音刚落,丁宏又觉得有些不对劲。
秦会笑了一声道:“发现不对劲了么?”
“营建都城,所需物料不知凡几,天下商贾岂有不闻风而动之理?商贾云集河北,便意味着大量的钱财都堆积在河北之地。有了钱财,还担心没人?”
“更何况,万一官家真要迁都顺天府,那这顺天府便是京畿重地,天子脚下,又有谁不想在京城安家落户?”
“哪怕明知道迁都未必能成,可是这人啊,总得赌一赌不是?”
“普通百姓赌不起,将门、勋贵、豪商巨贾,还有这几次随官家亲征而崛起的那些人,他们赌得起赌不起?”
“官家如今要借着你我之口将营建新都的事情宣扬出去,乃是堂堂正正的阳谋,以此引天下人向河北聚集,也好一改河北困顿的局面!”
“嘶~~~!”
听完秦桧的解释,丁宏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提前上千年为延缓地球变暖做出了贡献:“官家之谋,竟然恐怖如斯!”
秦桧道:“不错,官家为了河北,为了河北的百姓,也真是煞费苦心了。”
丁宏也忍不住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回头便上一份表章,先请建新城,再请改顺天府为北京。”
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种惹不起的人
“千里无人……沟洫畎浍之迹往往犹在。而荆棘成林,无尺寸之耕。”
这是苏辙在《御试制策》描写的三易回河所带来的灾难的最为官面的记录,也是赵桓从析津府返回汴京时亲眼见证的惨象——
即便离最后一次黄河决堤也有几十年的时间,然而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依旧千里无人烟,炎黄故里的河南荆棘布野,荆襄沦为蛮荒之地,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浙不复往日繁华。
生命的脆弱,在冰冷的数字面前展露无遗,又被无情的文字如实记在了史书里。即便以赵桓动辄便要拿人筑京观的狠辣心性,也无法坦然面对天下如此惨状。
但是从宋仁宗到宋神宗再到宋哲宗,还有始作俑者的李垂,这些混蛋们能坦然面对。
这些混蛋们一个敢写,另外三个敢信,而且一个比一个能折腾,不光花老百姓的血汗钱不迷眼,根本就不拿百姓的命不当回事儿,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河南河北千里无人烟的烂摊子还有层出不穷的杀官造反受招安。
因为不杀官造反,就活不下去——哪怕明知道杀官造反受招安的后果是被当成炮灰,要被朝廷派到边关去送死,那也比饿死强吧?
将目光从御辇外白雪皑皑的土地上收回,心里恨不得把赵祯和李垂那些混蛋们从地里挖出来鞭尸的赵桓也只能暗自叹息一声,随即又勉强打起精神,对赶来汇报消息的何蓟问道:“什么事儿?”
何蓟没有卖关子,当即便躬身道:“启奏官家,高丽遣使朝贡,使者已经动身出发,不日即到明州。”
……
唐开元二十六年,分越州郧县地为郧、奉化、慈溪、翁山四县,置州,因境内四明山得名明州。宋淳化三年移杭州市舶司于州属定海县,次年复旧。咸平二年于州治置市舶司,“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
身为一个曾经出使过大宋,并且在明州逗留过一段时间的高丽使节,金富轼对于明州的了解并不少,甚至比许多土生土长的明州人还要了解明州的历史。
然而距离上次来明州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明州却变得陌生起来——
城还是那座城,人还是那些人,就连陪在自己身边的宋国市舶司官员也还是去年相识的斐不同,一切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变化,然而金富轼却感觉到一股别样的陌生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热血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