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杰既没有浓厚的关陇勋贵色彩,本身又是关内军门出类拔萃的人物,其人登朝拜相,对于关陇之间那些渴望扬名立功的三秦子弟,自然也是一个极大的表率。
身为唐家子弟,对于关中特别是长安,心中无疑是常怀一种难以言表的深厚情结。虽然眼下迫于形势,李旦并不能返回长安,但也必然不甘心祖宗遗泽尽给雍王。其任用王孝杰为相,自然也是为了大批任用关陇子弟作准备、铺垫。
可说一千道一万,无论王孝杰身份再怎么适合,但如果想对禁军体系进行有效的整改,终究还是要看具体的实施过程。
但王孝杰在长安的各种言谈表现,特别是对雍王的推崇备至,无不显示出其人尚无大任系身的觉悟。
当然也不排除王孝杰是借此粗豪态度,来麻痹雍王与陕西道一干官佐,但李潼总觉得,王孝杰似乎没有这样深刻的心机,或者说没有这样的必要。
就算王孝杰在长安演戏演得再好,让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草包。但长安与洛阳,两京眼下仍处于各自蓄养实力的状态,想要兵戎相见还有很长时间。
在这段漫长时间里,长安对神都洛阳的动态肯定也会密切关注。王孝杰归朝后做了什么整改禁军的方略,必然也瞒不住天下人。若其所推行政令果真有效,大行台又怎么会忽略其人所带来的威胁。
但现在看来,王孝杰的确称不上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此次归朝更大几率是一根搅屎棍。
当然李潼也没有因此小瞧神都朝廷,朝廷毕竟是天下正统所在,其所能调用的人员物资,都远非大行台可比。大行台地盘本就狭小弱势,还要面对这个时代最大的两个边患,也实在是不容松懈。
“对蜀中的经略,该要提上日程,重视起来了。”
讨论完了王孝杰归都这一话题后,李潼又不无凝重的开口说道。
姚元崇闻言后便也点点头,并补充道:“近期是需要安排汉王到长安一行。”
第0645章 元振苦行,蕃国难进
“老子真是犯了失心的疯病,才会觉得入蕃国来是图求大功的捷径!”
郭元振站在一处简陋的草市当中,看着眼前土台上堆满的货品,还有街面上来来往往的蕃人并诸羌生口,口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如今他所身处的这个位置,是吐蕃东境的大藏地区,也就是原本川西的附国。
这个附国并不是依附的意思,本身就是这个胡部邦国的名号,是位于雅江北部的一个生羌政权,故隋时期曾经向朝廷进贡,但与中原王朝来往不多。吐蕃向外开拓,在兼并了孙波女国之后,于高宗时期顺便攻灭了附国,名之为大藏。
也幸亏那一次进贡,否则多年以后,这附国的存在怕是要彻底的消失无踪。
三个多月前,郭元振在陇州受雍王殿下教命,整顿行伍自蜀中雅州出发,入吐蕃境中打算联系一部分吐蕃内部势力。但如今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他仍然困留在大藏地区不得同行。
扣除从陇州归蜀、再从蜀中出发等沿途赶路的时间,郭元振一行被困在大藏地区已经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最开始进入雪区的时候,还是一身厚重的棉衣皮袍,到现在白天阳光最猛烈的时候,甚至已经可以单衣乃至于袒坏都不觉得寒冷,郭元振自是苦闷不已。
听到郭元振的抱怨,旁边的随从人员便说道:“如今蕃国,噶尔一家掌权,对咱们大唐寇掠不断,唐人入蕃,自然被视作敌国,让人警惕,深入不易。就算是长行此边的商贾,也只敢在大藏此境停留贸易,再往内进,就多了许多的凶险。”
发声的人名为郭万钧,虽然与郭元振同姓,但却是土生土长的蜀中人,其家时代经营与蕃国的贸易,也算是一个家累万金的川蜀豪商。
郭元振此前待在通泉县小地方,与这些川蜀大豪接触也并不算多。但在得了雍王赏识后,特别汉王入川担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郭元振也被提拔进都督府担任参军,在蜀中也算是一号人物。
他这个人务实且通达,配合汉王行事治理蜀中并经营飞钱,索性便与郭万钧结了干亲。这一次能够深入吐蕃的大藏地区,也多亏了郭万钧提供的支持。毕竟他也不是正式的朝廷使节,对官府的力量动用有限。
听到郭万钧这么说,郭元振又忍不住叹息道:“少年进士成名,多有恣意,不意却蹉跎川蜀二十年,无有长进。幸在雍王殿下加我赏识,才有了再作奋求的期待。如今身心捐给殿下,只盼能创非常之功。唉,人生又有多少二十年?此行若不得功,即便殿下不罪,我还有什么面目归见殿下……”
讲到这里,郭元振不无懊恼,他蹉跎多年,尤其体会到机会的重要,虽然在雍王殿下面前常是一副混不吝的态度,但心里也明白,到了他这个年纪,才器资望都还没有彰显出来,唯有追从于殿下身后,人生才有望达于辉煌。
他年近四十,若再按部就班的归都守选,若再时运不济、沉寂几年,已经到了准备大料、打制棺椁的年纪。
所以对于这一次雍王殿下的遣用,郭元振也是重视至极,为此甚至放弃了追随殿下赴陇征战的机会。
毕竟他这些年来都无掌兵征戎的经历,虽然在通泉县横行霸市的时候也磨练出一番非凡的弓马技艺,但哪怕赴陇与吐蕃交战,怕也很难获得独领一军、沙场谋功的机会,不如另辟蹊径,直入根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