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也不奇怪,化学在西方最初被称为炼金术,而在东方同样有类似的名称,或者叫“炼丹”。
古代的时候,道士通过初级化学进行合成,其中黑火药就是合成的产物,此外还有汞、硫酸等等物品,相比普通人,道士对这更为熟悉,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
除去这些人外,其余的近半人都是归化明人,也就是这些年朱怡成从海外招募的西方科学家。
由于之前欧洲因为西班牙王位战导致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缘故,欧洲各国在战后的情况并不乐观。
现在别说一些小国了,就连曾今称霸欧洲的法兰西也因为战后债务的压力而拮据,从而导致王室开销压缩,从这点来看,欧洲各国的日子很不好过,更不用讲普通人了。
此外,西方国家中教会的影响力依旧很大,科学和神学的矛盾下西方科学家还没有后世崇高的地位,当然除了极少数人外。再加上西方各国的国王、政府对于科学家的不认可,甚至轻视,这些科学家(学者)大多都过得穷困潦倒。
后世的许多公知在讨论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捧西方的臭脚,吹嘘西方的科学土壤和对于知识的尊重,但他们恰恰忘记了现代科学在西方的黑暗时期,也忘记了化学之父拉瓦锡的脑袋是怎么被砍下来的,更忘记了所谓革命者担任的法官在法庭上用骄傲的姿态说出“共和国不需要科学家”的话。
相比欧洲,大明现在的风气极其开放,吏治清明,国力强盛。而且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之后在许多时期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宗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当大明以不同于满清愚昧无知那样面对整个世界时,大明的发展速度是令人无比惊叹的。再者汉人中很少有类似西方世界的“种族歧视”观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向是汉人融合其他民族的基础。
所以说,当大明有目的性地向西方各国开始招揽人才的时候,很快一些人才就陆续来到了东方,并被这富饶美丽的国度所吸引。
科学院的化学机构中这些西方学者正是这样来的,他们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成果,使得东西方的头脑在这一刻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第1343章 暴怒
这些年从西方移民过来的人才不少,科学院的化学机构中仅只是其中一部分,除去化学、物理、数学方面的人才外,还有不少工匠,这些人按照其所学不同分别安置,并为大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新装备的更新大约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这还是建立在大明现在军工发达的情况下,至于淘汰下来的装备也有其用,大部分交由地方治安,朱怡成已经开始着手完善地方警察制度了,以彻底取代之前的三班衙役置制,进一步减弱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利,从而使得行政和司法包括暴力机构的分离。
这种后世常见的制度在这个时代还是新鲜事物,但能够有效地集权于中央,对于大明的未来是件好事。
此外,预备役制度在朱怡成复国后就开始初建,这些年也逐步完善,军方淘汰下来的装备也可以作为预备役的装备使用,这样一来如有战事需要,大明就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军,从而拉上战场。
在靶场呆了一整天,朱怡成除听取了黄履庄的汇报外,还向他交代了些事,直到下午时分这才离开返回京师。
等回到皇宫的时候,天色都已经黑了,朱怡成去了偏殿草草用了晚膳就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现在,离着大明出兵西北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朱怡成这些日子最关注的就是西北出兵准备工作。
早在几个月前,军方就开始着手准备这事,调动部队向西北增兵,同时各部也在为了西北一战而忙碌。
烛光下,朱怡成看着奏折,不时提起朱笔批复内容,然后把完成的奏折放到一边。
看了许久,朱怡成感觉到有些累了,他揉了揉眼睛,让人把烛光弄亮一些,同时挪动了下身子,使得自己筋骨舒服些。
“小江子!”
“奴婢在”小江子连忙在不远处应道,同时快步上前。
“去!给朕弄碗参汤。”朱怡成略有疲惫地说道。
小江子迟疑下了,并没有马上离去,朱怡成顿时不悦地瞪了他一眼。
“皇爷,娘娘交代过……”小江子忐忑不安地轻声回道。
朱怡成这才想起李娟儿的确说过参汤虽好却不能常喝,这种补品用多了对身子不好,所以李娟儿不仅让朱怡成尽量不要喝这些东西,而且还特意交代了小江子如果朱怡成要用参汤必须得到她的同意。
朱怡成摸摸额头有些无奈,这件事他是当着小江子面答应过李娟儿的,虽然有些埋怨小江子多事,可朱怡成也清楚如果自己硬要的话小江子虽会按他的意思去办,可事后李娟儿得知肯定要责怪自己不爱惜身子。
想到这,朱怡成无奈地挥了挥手,让小江退下,拿起边上的茶水喝了一口,用茶驱逐些自己的疲惫。
不服老不行呀,当年朱怡成还是一个少年,可转眼间就已经永业十四年了,他也从当初的少年到了三十多岁的年龄,眼看着再过几年就要步入中年。
的确如此,就连自己最疼爱的女儿也已经出嫁了,如果不是朱清研现在去了军中实习,说不定等几个月后朱怡成就要当外公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