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按教令的规定,从打开天线到发射,完成所有操作动作需要6-8分钟的时间,现在要在20秒钟内做完,谈何容易。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岳振华和2营的官兵们真是绞尽了脑汁。他们研究完了上机练,练完了再研究。就连吃饭时大家也端着碗围在一起用筷子在地上比比划划。
"营长,导弹接电预热需要2分钟,过去在开天线之后,现在把它放在开天线之前,这不缩短了2分钟吗?""好主意!"
"营长,你那个口令简单点行不行?比如'开天线'简化成"开';‘X波道发射'事先你和引导技师定好在几波道发射,到时候你喊'发射'不就行了吗?""可以考虑。"
"营长,我们试试能不能把某些开天线后应做的动作,改到开天线之前?"走!到机上去看看。"
......
经过100多次的模拟演练和50多次的开机试验,2营摸清了开天线后要做的14个动作,有9个可以放到开天线之前去做。剩下5个动作,经过反复演练,可在10秒钟之内完成。经过精心计算,2营决定将开天线的距离缩短到38公里以内,这大大超出了苏联条令规定。这种方法后来被迫名为“近快战法",并在所有地空导弹部队中进行了推广。
1963年10月,根据空军司令部的命令,地空导弹第1、2、3、4营,分别进驻江山、上饶、弋阳、衢州,由西南向东北,组成160公里的拦截正面,准备伏击进犯的U-2。
11月1日,空军副司令成钧在上饶召开作战会议,各地空导弹营营长、政委到会。
经过研究,会议决定:各营一律在距离37公里以内才可打开制导雷达天线。
就在作战会议正在进行之时,1名参谋来报:1架U-2于7时23分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经温州窜进大陆。
8时,U-2临近地空导弹群,可是它并未进入地空导弹群的火网,而是在地空导弹4营的东侧35公里处一穿而过,直向西北平去。
成钧副司令员判断:“它又是到西北侦察,肯定还得回来,咱们打回窜之敌!"
11时15分,U-2果然回窜。
成钧副司令员下令:"各营指挥员火速回阵地!"
岳振华冲出会议室,跳上吉普车:"快!回营!最快速度!"
这架U-2飞过三门峡,飞过信阳,飞过九江,直奔2营设在上饶的阵地飞来。
2营是在2天前才风尘仆仆地赶到上饶阵地的,长途颠簸使指战员们疲惫不堪,但一听说有情况,大家马上又来了劲头,有位连长还打趣地说:"又送货上门啦!U-2,U-2,真是优待二营!"
营指挥所根据航速推测,U-2已进至距2营阵地35公里处。
35公里,已经超出了当天作战会议规定的37公里开天线的要求。37公里已够紧张,35公里风险更大。
"开,是有几分冒险,但如果不开,放虎归山,危害更大。"岳振华不怕担风险,果断下令:"开天线!"
天线打开了,但3个跟踪显示器上均没有目标。
U-2越来越近了。所有的眼睛都盯着荧光屏。
"就是它!"高低角引导显示器右下边缘,半个米粒大小的信号露了出来。
说时迟,那时快,引导技师和跟踪操纵员相互配合,迅速转入自动跟踪。
岳振华大喊:"发射!"
"射"字尚未出口,排长王觉民的指尖已压向按纽。
从开天线到发射导弹:8秒!
第1发导弹迎头截击,眼看逮住U-2,忽见U-2一转机头猛然向右大片度转弯,导弹也跟着向右猛转,但因动作过猛而折断。幸好第2发导弹及时赶上,一口咬住U-2,接着轰隆一响,飞机解体。飞行员见势不妙,急忙弃机跳伞,落地后被解放军和民兵生擒。
驾驶这架U-2的是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员叶常棣。他从1960年开始驾机侦察大陆,1961年入大陆侦察9次。1963年2月被派往美国接受驾驶U-2训练,8月至11月1日又3次驾驶U-2深入大陆侦察。他是台湾空军有名的"克难英雄",曾2次受到蒋介石点名接见,获得过飞虎奖章,是蒋经国家里的座上客。就在这次被击落前10几天,蒋介石还接见了他。
"当时,我已经看到海岸,满以为完成了任务,正准备出海下滑,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自己被甩出飞机......"叶常棣被俘后沮丧地说。
再次击落U-2的消息迅速传到北京,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举国欢庆。党和国家以及军委的领导人纷纷打电话、电报向2营表示祝贺。2营再次受国防部通令嘉奖,立集体一等功。12月26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岳振华"空军战斗英雄"称号。
与此相反,国民党当局对这次U-2被击落一事,采取“不承认主义",对外谎称U-2是因发生故障而坠毁的,并声称叶常棣已"壮烈成仁"。
然而,这种自欺其人的把戏并没有瞒过世人的眼睛。11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刊载一篇题为"国民党空军:U-2和生日"的文章,不无幽默地把击落U-2和蒋介石的生日联系起来:"上星期,在蒋介石大元帅过了76岁生日的第2天,北京宣布已在大陆上空击落了另1架U-2飞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