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名家一起经历唐朝盛典_邢群麟+杨艳丽【完结】(20)

  安禄山,这位来自西域的胡旋舞者,发起兵来和胡旋舞一样,急速、快捷,但长安城的决策者却被他之前一系列的低调动作忽悠了。

  一个“杂种胡人”如何敢对他的“干爹”做出忤逆之事,他又凭什么这样做呢?唐玄宗仔细思量了一番,首要原因恐怕还得从自己身上找。

  唐朝设立了节度使这样一个武官的职位,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初设时负责管理内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地,节度使也开始过问民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还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了独揽军政大权的地步。唐玄宗在边镇设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而中央禁军不过12万人,典型的外重内轻,外实内空。节度使后来又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逐渐发展成割据势力,手握军权。如果在任命节度使的问题上没有仔细考量,节度使一旦起兵造反,后果不堪设想。的确如此,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唐玄宗又想起自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而将国家交给了没脾气也没霸气的老虎,李林甫、杨国忠更替把持朝政,纲纪大乱。安禄山对朝廷的脉象把握得很到位,造反的阴谋日益炽盛。

  另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钱穆先生在评述安史之乱时,就指责说:“不重视民族观念,任用胡人,引发安史之乱(安禄山非汉人),平安史之乱也是以胡治胡(平安史之乱的大将中只有郭子仪一个汉人),中唐边防从此陷于胡人的掌控。”

  唐玄宗前思后量,终于想明白了,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第五章 良将无弃才 明主无弃士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君恩浩大,有诺必践、有恩必报的国士,君上也是完全可以信任的。魏征带着不达使命誓不罢休的决心赴华山以东,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功名利禄,只是因为有男儿意气在胸中激荡,为了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

  初唐一朝,国君识人,名士感恩。在这个英才云集的年代,贤相名将点燃了激情生命,闪耀在万历河山的上空,照亮了华夏大地,他们用忠心和血汗浇筑了大唐帝国的盛世雏形。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荒芜了黄尘古道,淹没了烽火边城,岁月呀,你带不走这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千年过后,游弋在唐史里,重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大唐的“长城”

  于李密,忠也;于单雄信,义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终如一,灭之高丽,功至高也。

  ——王夫之评李责力

  当年几十万瓦岗军威震中原,惊天动地,在短短几年间,聚集了天下几乎所有的豪杰。一千三百多年来,他们的故事广为传颂。历史上农民起义不计其数,但像瓦岗军这样轰轰烈烈的并不多,瓦岗军最后投了李唐,并且由于他们的协助,李唐如虎添翼,最终,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王朝高峰。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中举义较早、发展最快、势力最强大的三大义军之一。起初,瓦岗军夺取公私行舟的货物,杀富济贫,曾多次击败隋军围剿,这支部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当时人们唱着“扶着爷、搀着娘、携着儿女去瓦岗,瓦岗寨上吃义粮”踊跃参加义军,从瓦岗筑寨时的数百人到洛口建政时的百万之众,曾一度被推为全国反隋义军的“盟主”。瓦岗寨集结了当时名满天下的英雄:翟让、李密、单雄信、徐世勣、秦琼、程咬金、罗成、魏征等,他们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了贞观名臣。从这个意义上讲,瓦岗寨为大唐帝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称之为盛世名臣的摇篮丝毫不为过。

  后来连续辅佐高祖、太宗和高宗三朝,被朝廷倚之为长城的李勣也扎根瓦岗寨,并在这里迅速成长。关于他的名字,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就是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高宗朝为避太宗讳改“世勣”为“勣”,遂以李勣之名闻名于世。李勣名字的变更也说明了他个人经历的复杂。

  李勣一生主要历经瓦岗寨和唐朝。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李勣有一段深刻的评论:“于李密,忠也;于单雄信,义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终如一,灭之高丽,功至高也。”

  他为大唐江山的建立、稳固、强大,立下了不朽功勋。上至皇帝,下至普通朝臣对他的忠心都一致认可。总章元年,在李勣挂帅东征辽东之际,“上又问(贾言忠):’‘辽东诸将孰贤?’‘对曰:’‘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沉毅能断,虽颇忌前,而有统御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上深然其言。”李勣死后,唐高宗悲痛欲绝:“勣奉上忠,历三朝未尝有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