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商业贸易繁荣,来往商旅络绎不绝。东方的丝绸、瓷器,西方的金银器,几乎当时所有的商品都能在这里找到。大漠黄沙,驼铃叮咚,那是怎样的一幅热闹景象。林梅村先生在《汉唐丝绸之路上的洛阳》一文中,综合丝绸之路上的古代语言、考古发现和东西方史料,认为自汉以来,粟特、印度、波斯和罗马的商队源源不断来到洛阳,以外国的商品换取中国的丝绸。
“丝绸之路”一词出自于西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由于中国自古盛产丝绸,中国的海外贸易又以丝绸最为有名,所以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托芬便把中国从陆上和海上通往西域的国际贸易通道统称为“丝绸之路”。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在丝绸之路上流通的远不止于丝绸这一种物品,还应包括茶叶、瓷器等,甚至还应包括文化、思想。只不过,丝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物品。
中国的丝绸历史悠久。在汉民族的传说中,对丝绸起源往往追溯到黄帝的时代。根据考古事实和文献记载看,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的丝绸生产已相当普遍。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甲骨文中已有桑、蚕、丝等字样。在那以后的时代里,中国的丝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丝绸在中国成了受人重视的用品。丝织品早就是中国中原地区的消费品,大约在公元5世纪前后,逐渐外运。吐鲁番绿洲出土的公元三至五世纪的墓葬品中发现了丝织物,这说明当时在新疆丝织物已有使用。此后,西方世界逐渐了解了丝绸,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标志着联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了。
从李希托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丝绸之路”只是一个关于商路的统称。事实上,因为中国是丝绸的宗主国,大量的中国丝织品出口,多经长安西运,故后人称之为古代“丝绸之路”。而从陆路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的贸易通道,称为“陆上丝绸之路”;从海上交通连接东西方的海上通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经过草原或沙漠的贸易通道,则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其中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贡献最大,影响最广。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丝绸之路”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城市,比如说敦煌、楼兰、长安、洛阳等。而这些城市无疑在世界历史上都曾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就像韩国磐先生在《古都洛阳与丝绸之路》一文中说的那样: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往往就是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
“丝绸之路”是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唐代的“丝绸之路”,更因其帝国的强盛而被世人格外关注。它在许多条通道中以其无与伦比的身份和权威,在东西文化联系中显示了自身的分量和影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敦煌莫高窟共有洞窟六百多个,其中一半以上开凿于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唐代。这些色彩绚丽的壁画和佛像是东西方之间频繁交流的见证。
茶与酒斟就一个清香的王朝
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烟酒也是我的好朋友,但它们都是男性的——粗莽,热烈,有思想,也有火气,未若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激,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
——老舍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自古书生有七件宝,即琴棋书画诗酒茶。诗、酒、茶三剑合璧奏出了盛唐文化的最强音。那里洋溢着生命的快乐,蕴含着盛世的无限风光,也散发着盛唐独有的浓郁芳香。
孙中山说,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最良之茶,惟可自产茶之母国,即中国得之”。品唐朝的茶文化就是品一个盛世。在唐朝,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将饮茶作为一种愉悦精神、修身养性的手段,将茶文化看做一种高雅文化。因而,从唐代流传下来了大量的茶文、茶诗、茶画、茶歌。如:钱起《过张成侍御宅》吟:“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杜甫《寄赞上人》记:“柴荆具茶茗,迳路通林丘”;李中《赠上都先业大师》说:“有时乘兴寻师去,煮茗同吟到日西”;喻凫的《蒋处士宅喜闲公至》描写:“尝茗议空经不夜,照花明月影侵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中唐以后,尚茶的风俗更加普及,从朱门到柴屋皆嗜茶,有的甚至穷日尽夜,啜之不已。其实茶文化的风靡是与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分不开的。自唐贞观以来,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充盈着生机勃勃的气息。这种背景也为茶业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发达的交通和开明的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茶的种植和贩卖。随着茶树的栽培与加工技术的成熟,各种高品质的茶叶应运而生,从而使得饮茶之风日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