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在唐代多次政变中均处于关键地位,谁能控制它,就容易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取得胜利,因此乃兵家必争之地。
——陈寅恪
窗外,月光轻泻,雾霭缭绕。空旷的楸木棋盘上好似覆盖了一层霜雪,那些黑白棋子在月光下莹莹闪亮,灿若星河。李世民手执一子与虬髯客对弈棋盘之上。虬髯客善相面,自认有天下之份,而且也有打天下的志向。他从李靖那里听说了李世民的一些情况,就约李靖一起赴太原找李世民下棋,实际上是去探视虚实。李世民应邀来到,虬髯客一看李世民神采奕奕,光彩照人,果真是“真龙天子”的模样,心里就有些吃惊。他没等李世民坐稳,就抓起四子摆在四个角上的四个星位上。嘴里还高声大呼:“老虬四子占四方”。李世民不慌不忙地拿起一子,放在棋盘的天元上,朗声道:“小子一子定乾坤!”虬髯客立即失掉与李世民争天下之心,远赴他地另建王国去了。李世民赢得此棋,在于对整盘棋局的把握。同样,李世民赢得江山也是靠着对整个战局战事的把握。李世民审时度势,抓住时机,策动了玄武门之变,真正实现了“一子定乾坤”。
事实上,唐代政变中有三次玄武门事变,而以李世民这一次最为著名。唐代长安宫城的设计打破了汉长安的格局,以北方为宫城重心,因此,北面的玄武门就成了影响宫城安全的最重要关口,牵动着所有军事家那根最敏感的神经。李世民收买禁军将领、安插心腹亲信,花了至少两年的时间经营此地。李世民的精心布置,就是为了不时之需,这是最后一步必杀技,不到迫不得已的最后关头,他也不想用到这一招。究其原因一则是李世民当时兵力尚弱,政变成功的几率实在微乎其微。二则出于对道德上的考虑,毕竟都是自家骨肉,无论是谁也不会断然下手。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干预史官隐瞒真相,将“玄武门事件”作了道德上的美化。
玄武门事件前夕,血腥已经扑面而来,不是你抢先动手杀人,就是被别人抢先动手杀你。
李建成、李元吉设下“昆明池政变”的计划泄露为他所知,李渊转交傅奕的密奏亦有暗示逼他自杀之心。这一切让李世民决定抢先动手,占了先发制人之利,也弥补了其兵力不足的弱点。《枭雄兴亡录》有这样的比喻:“就像下围棋一样,全面处于劣势的一方,只能紧紧咬住一个可能的机会,置生死存亡于不顾,全力搏击,以求一逞。”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夜里,李世民曾召集秦王府的将领谋士来谋划部署。李世民叹道:“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意思很明确,李世民不想首先行动,宁愿后发制人,以免背负骨肉相残的千古骂名。尉迟敬德劝说李世民:“如果大王再犹豫不决,臣将窜身于草泽,不愿留在大王身边一同受死。”长孙无忌本来就主张武力解决萧墙之争,此时更是迫不及待,他甚至威胁李世民说:“如果大王不采纳敬德的意见,不仅敬德要逃走,我也将随他而去脱离秦王。”但久经沙场的李世民心里清楚这次出兵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他犹豫不决,居然想用占卜来定吉凶。正巧幕僚张公谨从外面进来,抓起龟壳投到地上说:“占卜是为了解决疑难。现在事态明白无疑,何必再用占卜?若占得不吉之卦,难道就停止发动?”在众人的劝阻逼迫下,李世民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横下一条心孤注一掷。
随后,李世民命长孙无忌秘密召回房玄龄和杜如晦等,房、杜二人因不知道局势的变化,回答说:“奉皇上(李渊)指令,不准再听大王(李世民)命令,今天如果私自晋见,定被处死,所以不敢接受。”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李世民仍未作出决定,仍是空泛地商量,他们就不愿奉陪了。李世民大怒,对尉迟敬德说:“房玄龄、杜如晦难道真的背叛我?”取下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说:“你去看一下,他们如果真的不肯来,就砍下他们的人头。”由此可见,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决心已经是十分坚决了。
尉迟敬德认为此刻“不宜群行在道”,房玄龄、杜如晦见秦王这回是真的下决断了,自然不敢怠慢,二人穿上道士服,跟随长孙无忌暗入秦王府,尉迟敬德从另一条道至秦王府,会集于秦王府共同谋划发动政变。
回顾李世民与李建成争权的全过程。李建成和李元吉曾多次设计来打击李世民的势力,但这些计策之间不成体系,相互孤立,虽然能使李渊对他越来越疏远,但始终没有一次打击能沉重致命到令他彻底垮台。而根据史书的记载,李世民对付李建成只有两次,一次是“杨文干事件”,一次就是“玄武门事件”。这两次都是计划周详,能予李建成以沉重打击。自始至终,李世民都以一种军事家的眼光对全局进行把握与控制。将夺权之事,当成一场战争来打,怎能不胜?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胜利了。但这个“弑兄挟父”的罪名终究不太光彩,而且这个问题就像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李世民的心头,久久不肯散去……
“一日之恶”成就“三年之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