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斯利姆 元帅(3)
斯利姆夫妇在与英军高级将领交谈
尽管向缅甸进攻的政治目的是占领曼德勒和首都仰光,但斯利姆正确地认定他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击败敌人。一旦达此目的,整个缅甸将在他的控制之中。因而英帕尔战役后获得主动权时,他不断地向日军施加压力,给日军一次次歼灭性打击,从不让日军有喘息之机。斯利姆灵活指挥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开始挺进缅甸后突然改变了计划。这一改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上较为有名的举动之一。原来所有的情报表明日军准备在伊洛瓦底江北面和曼德勒与盟军开战,后来查明这一情报不准确,日军显然想以伊洛瓦底江作为他们的主防卫线。斯利姆毫不犹豫地把他的两军之一转移到另一不同的目标。他的部队悄悄穿过丛林,渡过伊洛瓦底江,同时仍给日军以曼德勒是主要目标的假象,然后,在首都南面70英里处的敏铁拉开战了。敏铁拉之战对日军来说是一场灾变。斯利姆抓住有利战机,率领他的部队,包括重型坦克和大型运输车队,穿过1000英里未开化的土地,选择不同时间分散渡过伊洛瓦底江,使日军摸不着头脑,无法确定他的主要进攻目标,从而给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1945年5月5日,斯利姆在仰光与从海上登陆的部队会合,完成了占领缅甸的战略目标。 斯利姆在缅甸作战的胜利来自于他建立在不可思议的洞察力之上的细致周密的战术和逻辑上的推理计划。他善于迅速地利用空中支援在交通不便的丛林作战中的潜力和价值,使日 ?常用的包围和渗透战略失去效力。在组织方面,他抛弃了不合适的标准编队,而采用最适应丛林地形驮骡与机动运输相结合的方式。但是,一旦出现需要速度而地形又允许的情况,他立即将他的一些编队建立在机械化和机动化之上,正如他在敏铁拉的进攻和向仰光的突击那样。 1945年6月,斯利姆升任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即第11集团军群)司令。1946年,斯利姆回到英国担任帝国国防学院院长。1947年,他离开军队担任英国铁路委员会副主席。1948年,斯利姆被召回服现役,出任帝国总参谋长。 1953年,斯利姆被封为子爵并奉女王之命出任澳大利亚总督至1960年。1956年,斯利姆出版了回忆录《转败为胜》。 1970年12月14日,斯利姆在伦敦逝世。 (张正军)
第九部分斯帕茨 空军上将(1)
如果仅就名气来看,斯帕茨恐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盟军著名指挥官中最不出名的一位,但就他的性格、经验、专业水平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美国战略轰炸航空兵司令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做出的贡献来看,斯帕茨则可以理所当然地跻身名将之林。 卡尔•安德鲁•斯帕茨(Karl Andrew Spaatz,1891—1974年),1891年6月28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父亲是印刷商,美国民主党参议员。1914年,斯帕茨毕业于西点军校,分配到驻斯科菲尔德的步兵部队。后来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接受飞行训练,1916年正式成为飞行员,并参加过潘兴将军指挥的远征军对墨西哥的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斯帕茨少校随美国远征军到法国,从事飞行训练工作。有一次,斯帕茨利用休假的机会擅自来到前线,同英国飞行员一起参加空战,击落3架德国飞机。斯帕茨因此获得优异服务十字勋章。战争结束时,斯帕茨已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指挥官了。 斯帕茨热爱飞行事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作为军人的平淡岁月里,像许多同时代的军官一样,斯帕茨经受着晋升缓慢的考验,在少校军衔上停留了15年,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和爱好。从20年代起,斯帕茨对军事航空事业的作用及潜力就有深刻的认识,一直是制空权理论的拥护者,认为航空部队能够成为独立的作战力量,能够单独实现作战目的。斯帕茨对各种新战术和新技 醣硐值檬秩刃模恰胺尚斜硌荻印钡亩釉薄?929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斯帕茨参加了在洛杉矶上空进行的著名的空中加油试验飞行,因而获得优异飞行十字勋章。斯帕茨在此期间曾指挥过战斗机和轰炸机部队,1935年至1936年在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学习。后在陆军航空兵司令部先后担任训练与作战处处长、计划处处长、装备处处长和副司令等职,编写过系列飞行教材,参与军用飞机的选择评估,参与计划、组织、指挥过多种重要的空中训练和演习。1940年,斯帕茨曾率考察队前往英国考察英德之间的空战。 1942年5月,斯帕茨前往英国出任美国陆军第8航空队司令。同年8月,该部即开始攻击欧洲的敌方目标。三个月后,斯帕茨在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中担任艾森豪威尔属下的盟国空军司令,从此长期在北非战区和地中海战区指挥作战。 像当时的大多数空军将领一样,斯帕茨也相信战略轰炸是航空部队的主要任务并认为轰炸机的作用应优于战斗机的作用。这种理论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部队的著名指挥官威廉•米切尔,到30年代便成为美国陆军航空部队的基本思想。1942年,对德国实施空中攻击已是一种可能而必需的事情了。在英国人的合作下,美国陆军航空部队的将领们跃跃欲试,决心实践其战略轰炸理论。斯帕茨就是此项实践的积极主持者。 当时美国的主要轰炸机有B—17“空中堡垒”及B—24“解放者”。1942年,斯帕茨认为大量集中的轰炸机可以在白天深入德国领空,而不需要战斗机的护航作为保障。但1943年的作战实践证明,没有战斗机的护航,轰炸机总是遭受着惨重的损失。1943年12月至1944年1月,美国轰炸机简直不敢冒险接近德国国界,更不必说深入心脏地区。恰在此时,美国最著名的P—15“野马”战斗机和B—47“雷霆”战斗机这两种远程战斗机投入使用,为轰炸机执行任务造就了更好的条件。对于护航战斗机的使用,斯帕茨充分认识到以前观念的错误及新观念的正确性,不仅热烈提倡而且非常娴熟地加以运用。斯帕茨要求战斗机对德国空军发起猛烈攻击,坚持认为战斗机不要束缚在轰炸机的任务上,应该在轰炸机之前领先挺进,在空中和地面搜寻德国战斗机,然后将其摧毁。这种做法效果非常显著,使德国空军遭受无法忍受的损失。到1944年初,美国的“野马”战斗机和“雷霆”战斗机在德国上空夺得制空权,于是美国轰炸机便在德国上空得心应手地执行作战任务。当1944年4月初美国战斗机在柏林上空出现时,戈林即哀叹自己已经输掉了空中战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