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王稼祥(2)
1938年9月,王稼祥(前排左三)出席在延安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中共中央为统一军事指挥,确定由毛泽东、彭德怀、王稼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六人组成中央军委主席团。 1937年初,王稼祥离开延安到莫斯科治疗。出院后即接替王明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8月,王稼祥回国到达延安。 1938年8月至1943年,王稼祥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并兼任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参与中央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在此期间,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给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文电中,以毛泽东和王稼祥或以毛泽东、朱德和王稼祥联名签署的数以百计。他协助毛泽东处理了大量有关党、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重大问题。其中,王稼祥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了几十份指导性文件,如《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领导及调整各级组织的关系的决定》、《中央军委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等。他还撰写了《关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巩固和坚强而斗争》、《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等论著,提出不少重要创见。他协助毛泽东处理了晋西和皖南事变,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做出了贡献。
第九部分王稼祥(3)
1939年夏,王稼祥出席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建校三周年纪念会
王稼祥十分重视加强人民军队的政治和军事理论建设。1939年2月,在他的主持下,总政治部创办《八路军军政杂志》,由毛泽东、王稼祥、萧劲光、郭化若、萧向荣等组成编委会。这份杂志经常刊登抗战形势的述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经验总结,重大战役的报道,马列主义理论著述,以及揭露日伪军的暴行和顽固派、投降派的反共内战阴谋活动等的文章。1939年12月,王稼祥提议并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八路军军政学院,亲自兼任院长。他为军政学院确定的教育方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理论修养,有高度觉悟和指挥才能的八路军各级军政干部,为抗日前线输送领导骨干。同时,他还兼管抗日军政大学的领导工作,以及创办的改造教育日本战俘日本工农学校。在他的提议下,日本问题研究会得以组成。 为了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巩固抗日根据地,做好整训部队的工作,王稼祥于1939年1月主持组建军委战地工作考察团,对部队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1941年至1942年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出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的伟大号召,王稼祥亲自为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起草文件,并主持军委直属机关的精兵简政和大生产工作。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设立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作为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助理机关。中央宣传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书记,王稼祥任副书记;中央组织委员会由刘少奇任书 牵跫谙槲薄Q影舱缭硕诩洌?稼祥受中共中央委托,主持编辑题为《六大以前》和《六大以来》的文件集。在王稼祥直接领导下,由邓拓主持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毛泽东选集》。 1943年下半年,王稼祥旧伤复发,住院治疗,脱离工作。1945年4月,王稼祥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稼祥曾因身体状况不佳,而赴苏联治疗。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东北局宣传部代部长。1949年2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王稼祥递补为中共中央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先后担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兼首任驻苏大使、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外事小组副组长、全国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 1974年1月,王稼祥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彭玉龙)
第九部分韦维尔 元帅(1)
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Archibald Percival Wavell,1883—1950),英国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中东英军总司令、印度英军总司令、美英荷澳盟军司令部最高司令和印度总督,其荣辱沉浮是与中东沙漠战密切相关的。 韦维尔于1883年5月5日出生在英国科尔切斯特的军人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将军。1896年,韦维尔获得前往温彻斯特公学就读的奖学金。1900年,韦维尔考入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次年5月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布莱克沃奇步兵团任少尉,四个月后转赴南非服役,参加英布战争。在印度服役数年之后,韦维尔于1909年11月考入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一年之后成为该期学员中仅有的两名全优毕业学员之一。前往俄国学习两年俄语之后,韦维尔赴英国陆军部俄国处任情报军官。 1914年11月,韦维尔出任英国第3步兵师少校军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次年6月,韦维尔在作战中头部负伤,失去左眼,因而获得勋章1枚。1916年1月,调入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部任参谋。1916年10月至1917年5月,韦维尔任俄国高加索集团军司令尼古拉大公的联络官。1917年7月,韦维尔赴巴勒斯坦担任埃及远征军总司令埃德蒙•艾伦比与帝国总参谋长威廉•罗伯逊之间的中校联络官,与艾伦比相处甚好 ?918年,韦维尔在巴勒斯坦改任第20军准将参谋达一年之久,曾任代理参谋长。 战后英军的裁减使韦维尔和其他优秀军官一样长期得不到晋升。韦维尔先在德国西里西亚的英国占领军任职,其后又入英国陆军部,1926年则来到索尔兹伯里平原,任第3步兵师师长伯内特—斯图尔特的参谋。在此人的支持下,韦维尔和著名的坦克战理论家富勒大力探索坦克战的战术原则及其运用。在此期间,韦维尔还为《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4版撰有“1870—1928年诸集团军的成长”稿件,写作并出版《巴勒斯坦战役》一书。1930年,韦维尔出任奥尔德肖特军区的第6步兵旅旅长,该旅业已被选来就新式步兵武器和装甲输送车的运用问题做进一步的实验。在旅长任内,韦维尔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因为他有着鼓舞人心而富于想像力的训练方法,并且经常在军区、坎伯利参谋学院以及其他地方演讲。韦维尔的声音和陈述缺乏火药味,但他的思想具有独创性,他的语言能引人注意。韦维尔认为,理想的步兵应是集偷猎者、带枪的歹徒和窃贼的能力于一身的人。1934年,韦维尔晋升为少将,但在此后的12个月里只能领取半薪,而后才能出任师长。在此期间,韦维尔因为经济拮据而应邀参加了两项工作:重新编写陆军野战条令;领导对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的军事考察。1935年,韦维尔出任英国第2步兵师师长,被封为巴斯勋位爵士。在两年半的师长任内,韦维尔从来不为吸引上司的注意而游说,却对陆军高级领导层施加了大量无形的影响。在奥尔德肖特军区,加入韦维尔的圈子而为高层军事与政治决策担忧的有约翰•迪尔、艾伦•布鲁克、威廉•戈特、阿瑟•亚历山大和伯纳德•弗赖伯格。在韦维尔的部属中,集中着一批颇有才华的人:旅长维克多•福琼,梅特兰•威尔逊(后出任地中海战区最高司令),阿瑟•史密斯(中东英军司令部参谋长);继任旅长包括布莱恩•霍罗克斯,迈尔斯•登普西(二者成为大战时期著名的军长)和卡梅伦•尼科尔森(后率英国第2步兵师征战缅甸)。1937年,韦维尔调任巴勒斯坦英军司令,并开始撰写艾伦比的传记(1940年所著《艾伦比传》出版)。1938年,韦维尔晋升为中将,改任英国南方军区司令,司令部设在索尔兹伯里。1939年,韦维尔出版《将军与韬略》一书,成为高级巴斯勋位爵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