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使许多蒙冤的同志后来还能有机会得到平反。否则,这种“左” 得要命的运动方式,不知道要整掉多少人了。 反“扫荡”斗争 苏北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我军的不断壮大,引起了日军 的极大惊恐和仇视。1941年7月,日军一万七千余人,并出动装甲 汽艇百余艘,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对以盐城为中心的我苏北根据地 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妄图消灭我华中局及军部首脑机关,摧毁我 根据地。 第三师主力部队在利用河网港汊复杂地形对“扫荡”之敌阻 击、侧击歼敌后,即转入日伪军侧后打击敌人,先后攻占敌伪占据 的部分市镇,牵制了敌之行动。在苏中新四军第一师部队积极出击 支援下,敌兵力开始南移,对苏中进行“扫荡”。我第三师主力部队 随即转入全面反击,策应苏中,连续收复阜宁、东沟、建阳等城镇, 使敌顾此失彼。至8月下旬,经我苏北、苏中军民协同作战,共歼日 伪军三千八百余,击沉敌装甲汽艇三十余艘,粉碎了日寇“扫荡”。 1942年底至1943年冬,是苏北抗战斗争最艰苦的阶段,日寇 集结重兵,先后对我淮海区和盐阜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 1942年11月,日本华北派遣军调动了日军第十七师团一个 旅团及伪军第三十六师等部,开始对我苏北淮海区进行分进合击 式的大“扫荡”。我淮海区军民在地委书记金明和军分区司令员刘 震的指挥下,以一部主力配合地方武装和民兵,在根据地内开展游 击战,消耗、疲惫、迷惑敌人;机关和大部分主力则从敌合围间隙跳 到边区,寻机歼敌。经过反复周旋,使敌人处处扑空,被拖得精疲力 竭。敌“扫荡”临近结束之际,日伪军在我根据地交通要道构筑碉 堡,安设据点,抢修公路,扩大伪化区,企图分割蚕食我根据地。我
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部队,广泛开展游击战和交通破袭战,并采取 袭击、围点打援等战术,先后攻克敌伪据点多处。到1943年,我们 发动了春季和夏季攻势,先后拔除敌伪据点三十五处,使根据地基 本恢复到“扫荡”前的态势,又一次粉碎了日军的大“扫荡”。 日军在“扫荡”我淮海区之后,紧接着对我盐阜区实行更大规 模的“扫荡”。敌此次“扫荡”,由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拟定战役 计划,调集日军第十七师团、三十五师团、十五师团之独立十二混 成旅团万余人及伪军八九千人,以海、空军配合,于1943年2月中 旬,对我盐阜区分进合击,自北至南构成一弧形大包围圈,并以舰 艇封锁我沿海港口。在飞机掩护下,实行“梳篦式”的反复搜索。 为适应斗争需要,华中局和军部于1942年底转移到淮南路 东。敌“扫荡”开始时,我先率师部(区党委机关)跳出敌包围圈外。 我军在第三师副师长兼第八旅旅长、盐阜地委书记张爱萍统一指 挥下,首先避敌锋芒,采取内线与外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战法, 开展了反“扫荡”斗争。在敌向我合围时,我以一部主力沿途阻击、 袭扰,消耗、疲惫敌人,大部主力则转至敌侧后,寻机反击。敌合击 扑空后,又实行分区“扫荡”。我各地区相对集中兵力,袭击敌据点, 予敌以沉重打击。地方武装和民兵则积极展开袭扰战,陷敌于四处 挨打的境地。至3月中旬,敌被迫开始撤退,我军即集中主力进行 反击,取得黄营子、单家港等战斗的胜利。旋即我军转入全面反击, 连克敌伪据点十余处。我军又乘胜收复滨海县小尖子地区,攻克陈 家港。至4月中旬,历时两个月的盐阜区反“扫荡”胜利结束,共毙 伤俘日伪军一千八百余,攻克敌伪据点三十余处,并争取一批伪军 携枪反正。 在这次反“扫荡”作战中,我新四军第三师指战员英勇作战,涌 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第七旅第十九团第四连血战 刘老庄,杀身报国的悲壮事迹,被朱德总司令赞为“我军指战员的
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3月18日,该连在淮阴以北刘老庄,遭日 军千余人合击。全连八十二名指战员激战竟日,反复肉搏,在毙敌 一百七十余后,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人民军队 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值得永远怀念。 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改善了苏北地区的战略态势,鼓舞了根 据地军民的斗争热情,坚定了抗战的胜利信心。由于统一战线的工 作扎实有力,在日军“扫荡”期间,根据地内的地主、士绅多能以各 种形式帮助和同情我军,为我们掩护干部,保存资料,抵制“伪化” 等,没有发现有资敌、通敌等情况。盐阜区士绅在慰军大会上,称颂 我军“运用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时分时合,神出鬼没,或攻或 守,将卒用命,民族精神发扬无余,民气鼓励,收效甚宏,于此足知 中国之不会亡。”阜宁县国民党书记长亦称:“敌寇以泰山压顶之兵 力,‘扫荡’新四军,新四军能保全主力,已属难能可贵。不料又大举 反击,恢复阵地,足见抗战必胜之前途。”救国会领袖邹韬奋先生目 睹反“扫荡”的胜利,喜不自胜,感慨地说:“新四军与士绅朋友密切 配合,能于生死之际互相信托,于敌伪高压之下毫无背离,此乃中 共统一战线政策之伟大成功,绝非谎言,余不到敌后根据地,余亦 不信能做到如此成功之地步。” 反“磨擦”作战 以韩德勤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始终把我苏北抗日根据地视 作眼中钉,不断寻隙挑衅,制造磨擦。因此,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 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就成为坚持敌后抗战、巩固和建设根据地的 一项重要任务。 1940年10月,新四军黄桥决战胜利后,韩德勤纠集余部二万 人退守曹甸、车桥、兴化一线,依托坚固据点继续与我为敌,并与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