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障碍,发起冲击。我第七旅第十九团、第二十团从城东南和城南 方突破敌城墙一线防御,并向敌纵深突击,快速歼灭了敌人。我参 战的各地方独立团也分别从各个方向突进城内。经短时间激战,敌 依托高大城墙精心设置的防线,全部被我摧毁。我各攻击部队迅即 向敌纵深穿插,对敌实施分割包围。战至上午10时,城内守敌大部 就歼,残敌被我切割成相互孤立的几块。我展开阵前喊话,瓦解敌 军,并发动城内居民搜捕化装隐藏的散敌,迫使残敌大部投降,一 部就歼。中午,伪旅长吴漱泉、伪专员李云霈带领残部二百余人,依 托钟鼓楼及楚王殿工事继续顽抗。我遂集中主力发起猛烈冲击。经 30分钟激战,将其全歼,吴漱泉被击毙。至下午3时,号称“铁打的 淮安”即告解放。 同时,我第十旅在部分地方武装配合下,于9月18日对响水 口一带伪军徐继泰部发起攻击,歼敌近千,攻克响水口、陈家港、大 伊山、新安镇等市镇,控制了灌河两岸,完全解放了苏北盐场。 两淮战役是我军在华中敌后进行的第一个较大战役。此役总 计全歼淮阴、淮安守敌伪师长潘干臣、伪旅长吴漱泉以下一万五千 余人(淮阴战斗歼敌九千余人,淮安战斗歼敌六千余人),缴获炮十 五门,轻重机枪一百八十余挺,长短枪八千八百七十余支,掷弹筒 及各种弹药、车辆、马匹、军用物资等一大批。 新四军第三师自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五年中,共 作战五千余次,歼敌六万余人,部队由二万余人发展到七万余人 (包括主力和地方部队),本身伤亡一万余人。开辟了拥有四万多平 方公里土地和八百多万人口的解放区。第三师除完成苏北战斗任 务外,还调出两个团(淮河大队和第二十三团)、一个旅(独立旅,后 又归建)支援山东和皖江地区作战。第七旅作为军部机动部队,转 战苏北、淮北、淮南等地区,屡立战功。当时华中局曾向中央报告 说:“三师的战斗力较强,部队充实,……基本上保持了过去的优良
作风和制度,尤以政治工作能深入与反映部队的问题,保证一切, 每一号召能很快地动员起来,自上而下地去推动执行。”新四军第 三师就是以这种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作风,打败了敌人,创建了 苏北根据地,与苏北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
14 在东北战场 进军东北 1945年9月上旬,经中央批准,我率新四军第三师第七、第八 旅自淮南津浦路西东返,回师苏北。于9月13日途经华中局驻地 时,得知苏联红军已将日本关东军歼灭,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同 时,我军也有少量部队进入东北。而国民党军队主力尚在大后方, 一时还来不及接管东北。我认为这是我军进军东北,开辟创建东北 战略根据地的极好时机。于是,我就请当时任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 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及军委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 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不可错过时机。但饶漱石当时 不同意发电报。我即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封电报,向中央及军委 提出了我对当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并于14日用华中局的电 台发出。电文主要为: “我对目前局势和我军军事方针,有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蒋介石对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 麻痹我军、拖延时间之手段。……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即
以大军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 (二)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多,且占领地区大, 我主力分散。……很难独立长期支特大规模战争。 …… 我们应采取: 政治上仍进行谈判,而军事上应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在决战胜 利之下,取得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军 事具体部署上,我建议: 1、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 十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 据地,支援关内斗争。 2、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应集中十万主力, 进行消灭傅作义、阎锡山、胡宗南之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察、绥与西 北部和太行山全部。 3、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应集中十五万主力,待敌人 缴枪之后,在济、徐、胶、海铁路线进行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山东。 4、其他各地区,则成为二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力求争取局部 决战之胜利,若不可能时,即以游击战争长期周旋。 (五)为执行上述方针,山东应调三万人到五万人去东北,华中 应调三万到六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和平原主力的一部,应调山西。 江南一师主力应调回江北,只以一部留在江南活动。一师为新四军 之坚强部队,目前向顽作战毫无希望,估计将来被截断之后,会被 迫打游击。以坚强主力去打游击,极为不利,故应迅速北调。 (六)我对各方面材料了解甚少,可能有片面之处。但我认为目 前我党若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若没 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就不会有联系一大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故集 中兵力进行决战,当为当前之急。如依靠谈判或国际干涉,均带有
极大危险性。是否有当,请考虑指示。” 电报发出之后,我即离开华中局驻地,率部发动两淮战役。9 月22日,当我进入刚刚解放了的淮安城时,只见满城军民载歌载 舞,欢腾雀跃,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历经战争创伤的人民 群众渴望和平,需要休养生息,这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可是,我心中 清楚,国民党反动派无论如何不会允许我根据地人民群众安居乐 业。经过八年浴血抗战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很快又将成为国民 党反动派向我们争夺的战场,已经付出了重大代价的根据地军民, 还将作出新的牺牲,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严峻 考验。 我军攻克淮安的第二天,即1945年9月23日,我接到上级命 令,要我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三万五千人开赴东北。接到命令后, 我即刻着手进军东北的部署。当时听说东北武器装备甚多,曾有个 说法,要第三师北进部队把武器和装备留下来交给地方,说是到了 东北就可以拿到新武器,新装备。但我对此没有轻信。我历来考虑 问题,总是把不利因素尽量想得多一点,以便有备无患。我想,目前 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了东北万一拿不到武器,将怎么打仗?而且 千里行军,路上若遇到情况,没有武器又怎么行?所以,我坚持部队 现有的武器不能留下,要全副武装上路。同时我还考虑到,到东北 之后,即进入冬季,首先将遇到与苏北迥然不同的寒冷气候,解决 部队的棉衣问题,亦是当务之急。尽管当时受到一些责难,但我还 是坚持这两条:一是要部队带上棉衣,二是要全副武装。多余的武 器可以留下来,交给地方使用。这样,我一边安排先头部队即刻出 发,一边抓紧筹集棉衣。9月28日,我同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率 师部直属队和其余各旅部队从淮阴启程,向山东进发。 临离开苏北之前,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曾指示我们到达山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