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在建国初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援,在各方面派了大批顾问、 专家。我国早期重工业基础的建立,早期军事工业基础的建立,从 设计到施工,从提供技术、设备,到指导施工及试生产,都得到他们 国家和专家的助力。在建军方面,苏联派了总顾问和一批专业顾 问,提供了他们的经验和各种资料给我们借鉴。 毛主席号召我们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我们很懂得不学习科学 的、先进的经验,就不可能实现“军队现代化”。 但对如何学习苏联经验,我们还是有自己的考虑,并不一律照 搬。我们不会不考虑自己的国情和历史,决不轻易丢掉自己的好经 验、好传统。对苏联的经验我们从实际出发,或采用、或不用、或修 改后再采用。我们的方针是:以我为主、学习先进。 这正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方针。我们党已经30岁了,在政治 和军事斗争方面可说已很有经验了。学习人家,而丢掉了自己,如 何能自立于世界?如何能在学习中有发展和创造,而赶超先进? 我们没有学习苏联的“一长制”。中央军委于1953年9月,正 式确定我军的领导体制为:党委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司令员 和政委有分工之别,无上下之差;意见有分歧,特别是对待关系重 大的问题,由党委会作决定。有的还需报上级党委请示。军队的政 治工作,保证我军永远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军队,决定着我 们军队的性质。政治工作是不可以削弱的。我军的上、下级关系, 官兵关系、军民关系都有非常优良的传统,决不可以丢掉。长期艰 苦斗争中创造、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应当世代相传,并不断地充 实提高。 到1956年,军委工作已稍稍就绪。虽然许多工作离做好和完 成还有很大距离,问题仍然很多,但大体有了安排,已不像开始那 样忙乱了。彭德怀下去视察,或出国进行对外活动,就让我负责日 常工作,并授权我可以召集联席会议,商讨问题,重大事情则请示
军委处理。 1956年底,军委责成我于1957年初,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整 编、裁军的报告。彭德怀在这次会上提出交班、退休问题,要求大家 做思想准备。我认为这是有远见的提法。当时我军干部平均还不 算老,高干年龄在50岁以下者甚多。但和平岁月易过,而功业有成 就的同志容易忘掉自己的年纪,忽视这个培养接班人的问题。及 时、及早提醒颇为必要。 1958年是大跃进的一年,毛主席信心十足地到各地视察、开 会,鼓舞生产、建设的干劲。毛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破除迷 信、解放思想”。随之,“总路线”、“大跃进”搞得轰轰烈烈。接着又 出现了“人民公社”,被总称为三面红旗。举国上下,热气腾腾。 主席在地方上的讲话,传到了军队。军队中早就有人提过:我 军仍有教条主义。到这时一些同志就更忍不住了。首先在军事院 校中,不断有人提出“反教条主义”问题。毛主席认为军队落后于形 势,落后于地方。他在成都会议上提出,军队应开一次整风会。 1958年5月,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彭德怀在开幕发言中说:会 议主要任务是整风、整编,方式是大鸣放、大争辩。彭并检查了自己 思想落后于实际。我在小型会议上传达了毛主席的号召:“把火线 扯开,挑起战来,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彭德怀说:苏联那一套大 都为了巩固“一长制”。我们虽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没 有抄袭他们的“一长制”,但还是有些东西照搬了,所以要严肃批判 “教条主义”,维护军队的优良传统,否则老干部死后,可能会像匈 牙利那样出问题。 中央委托邓小平召集各位元帅开会,认为军委扩大会议温度 不够高,决定采用整风方式开会,会议发言与大小字报相结合,一 周内使空气紧张起来。 毛主席召集主席团和组长座谈,指出:这次会议主要是打倒奴
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大鸣大放,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吸取教训, 着眼于团结全党、全军。会议中,整风、反教条声势日大,整编已提 不上日程。这次会议,实际是中央领导军委整风,为彭德怀始料不 及。我们未能领会中央精神,所以主持会议显得很被动。这可能是: 毛主席在匈牙利事件之后,开始担心我军领导出问题。也许这就是 庐山会议的先兆。 这次会后,粟裕总长心情不快。他本来身体不好,就请假休息。 军委决定让我继任总长,我也只以为是要我填补一时的空缺。 1959年春,彭德怀出国访问东欧,我仍照常工作,一直到中央 通知我到庐山开会时,我还带了两个一般工作问题,准备到会上去 解决,真是“当局者迷”。 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和我就都罢官、离职、长期离开军队了。 1952-1959这七年间,我除开头几个月完全在总后工作外, 就一直在总参和军委工作,和彭德怀的关系也以这个时期为最密 切。以前我虽多年是他的老部下,但从未这样日常共过事。经过这 一段相处,相互了解深了,彼此都信得过。有一次,彭德怀曾口头答 应了某个领导同志的要求,问题正式提出时,我觉得不妥,给否定 了。和彭讲清了道理,彭同意支持我的意见。不满意的人就说我是 “秘书长专政”。这话颇有刺激性,但彭并不在意,他说:我服从道 理,谁更有理就听谁的。彭逐渐让我负较多责任,出去时让我代他 管理日常工作,曾引起某种猜疑,以为我们有什么特殊关系。其实 我们都不是那样的人。我们之间,言不及私,相待以诚,相争以理, 性格、作风比较合得来,如此而已!一直到庐山会议,我们因观点相 同,同受冤枉,同被惩处,这才成了患难之交。据说彭德怀临死时, 曾说我是他最好的朋友。我也曾经几度梦见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