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茨特德尔和莫德尔参谋部的一名军官返回来,这个德国军官带来了一个口信:由于受到效忠希特勒的誓言的束缚,将军不能投降。如果他考虑接受李奇微的建议的话,他的名誉就会受到玷污。
在东面350公里处,辛普森在他的设于易北河附近的野战司令部制定着攻打柏林的最后计划。正在这时,有电话叫他:布雷德利要他立即飞往威斯巴登第七集团军战术指挥部。辛普森认为,布雷德利是要了解第九集团军何时能向柏林运动。他一路上重新审查了他的计划。再过48小时,第二装甲师和第83步兵师将一同向通往柏林的高速公路发起进攻。等他一回来,他就要下达最后的命令。
当他在威斯巴登走下飞机时,布雷德利正在那里等候。他俩互相握手问好。布雷德利谈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要坦率地告诉你,你的部队应原地停止前进,你不能再往前进,你应重新渡过易北河。”
“哦,我的上帝,从哪来的这种命令?”辛普森惊得张口结舌:“再过24小时,我就可以到柏林了!”
“这是艾森豪威尔的命令。”
辛普森解释说易北河彼岸几乎没什么抵抗。他认为,通往柏林的道路实际上是畅通无阻的,他可以相当迅速地抵达柏林,因为真正的防线在柏林城郊。他的申述没有任何作用,只好郁郁不乐地回到他的指挥部。“先生们,事情是这样的,”他对其军官们说:“我接到原地停止前进的命令,我们不能向柏林挺进了。”
“这简直是出丑!”一个军官大声说。
辛普森竭力掩饰自己的失望情绪。“这就是我的命令。”他镇定地说:“我没有什么说明。”
三月底,促使艾森豪威尔决定避开攻击柏林的决定的原因之一是俄国人离这个城市较近,他们显然会先抵达柏林。两个星期后,辛普森和朱可夫离德国总理府几乎是同样远。辛普森曾说他能在24小时内抵达柏林,那纯粹是吹牛皮。然而,除了几支孤立的德国部队外(其中大部分本不会抵抗,或只能进行些许抵抗),在希特勒和辛普森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部队,只有艾森豪威尔从中作梗 [ 注:六天后,比德尔?史密斯在巴黎斯克里布饭店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他在招待会上说“柏林已不再具有任何重要性了”。一个记者问艾森豪威尔是否是在同俄国人达成了某种协议后才在易北河停止前进的。“不,”史密斯回答说:“我们同俄国人达成的唯一协议是关于选择什么地方同他们会师的协议。在互相交换的信件中(大约六至八周以前),我们达成了在莱比锡-德累斯顿地区会师的协议。” ] [ 注:第二天,德鲁?帕森在《华盛顿邮报》上载文说: ] [ 注:“四月十三日星期五,即总统逝世后一天,美国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波茨坦(波茨坦与柏林的距离相当于布朗克斯到纽约的距离)。虽然官方否认这一点,但这仍是一个确凿的事实……但在第二天,这些先头部队却从柏林周围撤退了,退到了南面80公里处的易北河。命令进行这种撤退的大部分原因是事先同俄国人达成了让他们攻占柏林的协议,也是由于俄国人为使这一协议始终有效而表现出的固执态度。” ] [ 注:哈里?霍普金斯亲笔写文章,气势汹汹地对上文作了回答: ] [ 注:“德鲁?帕森的说法纯属造谣。我们在雅尔塔没有达成任何让俄国人首先进入柏林的协议。事实上,我们甚至连提都没提过这件事。盟军参谋长们同俄国参谋长们以及斯大林只是就总的战略达成了协议。双方都将以最大的效率继续前进。” ] [ 注:这是确实的。但后面的话透露出霍普金斯根本不知道易北河实际发生的事。 ] [ 注:“说布雷德利将军按兵于易北河是应俄国人的要求而为,是为了使他们能先进入柏林,这也是不真实的。布雷德利可以派一个师进入波茨坦,但这就会迫使他把战线拉得太长,后勤供应也会跟不上。任何了解这一情况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如果我们能够攻占柏林的话,我们一定会攻占之,那将是我军的光荣。但是德鲁?帕森现在却说总统曾同意俄国攻占柏林,这纯属无稽之谈。” ] 。
在莫斯科,哈里曼大使使用了他很早以前就对他的上级提出的办法。他在美国驻华大使帕特里克?J?赫尔利的陪同下在克里姆林宫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进行了会谈。哈里曼借此机会对163名美国飞行员在波尔塔瓦被迫降一事提出了抗议。迫降的借口是其他一些美国人自己轻率地行动,例如,一名美国飞行员被指控带走了一名自称是他的同胞的波兰人。美国的一架轰炸机由于中弹降于波兰的一个机场以进行维修,后来未经允许就又起飞了。斯大林宣称,这些情况只能证明这类迫降事件有其明确的原因,美国人“同波兰抵抗运动串通一气反对红军”。
“您这是攻击美国最高指挥部不正直,”哈里曼反驳说:“这是我所不能容忍的!”赫尔利试图制止他,但哈里曼继续谴责斯大林“怀疑马歇尔将军的光明正大”。
“我以性命担保我没有非议马歇尔将军,”斯大林反驳说,口气稍稍缓和了一点:“我不是说他,而是指的一个更年轻的军官。”
赫尔利激动地把话题转到了中国问题上。他说他倡议发起了中国共产党同蒋介石政府之间进行的谈判,并保证说他们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打败日本,在中国组成一个自由、民主和统一的政府”。他说罗斯福曾指示他要让中国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方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并让他就此事同丘吉尔商量。首相和艾登赞同让中国自己去组织一个统一的、自由的和民主的政府,以便把中国所有的武装力量联合起来,打败日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