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张学良口述历史_唐德刚【完结】(5)

  当年经哥大邀请的国民党时代军政要人,还有孔祥熙、张发奎等人。孔是近代中国的摩根,财神菩萨,更是孙中山和蒋介石的连襟,因此他们在岳家相聚时,孙中山、蒋介石,都叫他「大哥」。他在民国史上,不论是好是坏,重要性就不用谈了。

  张发奎在北伐期中,曾是贺龙、叶挺、朱德、林彪的上级指挥官。历史家如要搜搜,足以震动世界的「人民解放军」的来龙去脉,还要从张发奎说起呢,张也为此颇为自豪而健谈。不幸孔张二人的回忆录,也都因问题累累,而在哥大束之高阁。

  明升暗降的政治艺术

  笔者不惮烦而写的这段小掌故,主旨只是在解释搞口述历史的困难。它不是像张学良这样的历史人物所想象的,「我讲你写」就成了。其实它的实际工作,比起一般的写作,更为艰苦。何也?因为一般史书的写作,只是根据各种史料,按图索骥,写其「书」而己矣。搞口述历史就要多一层工作了,它在一般史学的著述程序之外,还要加上当事人关键性的「口述」,而这种口述,往往是画龙点睛,与表面上的故事,甚至完全相反。

  且举一个陈立夫「口述」的小故事为例:

  在抗战开始前,陈奉蒋密令,以国民党组织部长身份,远赴西欧,候命绕道去莫斯科,争取俄援。他密赴西欧,一住经月,俄未去成,忽又奉召返国,回国后,竟「因功」升任「国府委员」。「陈伯,」我说,「那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官位了!」

  立夫先生笑笑说,「我因功升入养老院。」

  原来这是当年国民党中,「政学系」官僚所导演,离间他们蒋陈关系的一幕最精彩的演出,「蒋家天下陈家党」,可能也是他们叫出来的。事缘在某次国民党中央的选举上,陈立夫得票,居然比蒋还多出几票,虽然蒋中正的「正」字也被监票人,当成五票,数了进去。

  蒋一见此选举结果,顿时大怒,竟举起台上的木椅,向陈立夫砸了过去。其实,这只是政学系一桩高明的阴谋,来离间他们蒋陈的关系而已,当我把这一真实而有趣的小故事提出,向陈公请益时,陈还含笑地说,这不是阴谋,是他当时的确比蒋公在党内,更得人心!

  无论怎样,陈从欧洲回来,国民党就面目全非了。不用说他自己被调离组织部,「升官」成国府委员,他手下的得力干部,也大半调差了。只有朱家骅被长成部长。朱原是立夫的副手,现在就成他的政敌了。抗战期间,陈被调任教育部长。CC系在党内的力量,就一分为二,而一蹶不振了。

  所以「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往往为「著述历史」所不能及。司马迁的《史记》中很多精彩的章节,都是根据口述历史写成的。这本是我国史学上的老传统,并不是现代洋人发明的。只是搞口述历史要特别小心罢了。你如碰到政学系里高明的政客,你可得防他一手,不要偏听偏信,像蒋介石和陈立夫那样,把政治现象无保留地信以为真,拿椅子砸人!

  一辈子没个上司

  当我把这些小故事向张少帅,以谈笑方式,简略地说给他听之后,我发现他半信半疑地当成「耳边风」,他还是滔滔不绝地说他那一套。我对他这司令官的态度不以为异,因为我有为李宗仁工作的经验,把个一级上将,训练成博士班研究生,你得有超人的耐性。我和李宗仁将军工作,是有充分的经验的。只是我第一天就发现,张学良比李宗仁还要难缠得多。因为他自以为是的个性,比李宗仁还要坚强十倍呢。

  张学良先生告我说,他的弱点是他一辈子未尝有过「上司」。「老帅不是你的上司吗?」我说。

  「他是我的父亲,」他说,「父亲究竟与上司不同。」「蒋不是您的上司吗?」我又问。

  「所以他发我脾气,我就把他抓起来呀。」他说着哈哈地大笑一阵。据张公告我,在西安事变爆发前数小时,他在西安召集了一个干部会议,宜布这项惊人的阴谋。大多数人都默默无言,只有于学忠和另一位高干发言。于说,「少帅,抓起来很容易,您考虑没有,以后怎么样放他呢?」张将军告我说:「我告诉于学忠,现在不能考虑到那许多!先把蒋抓起来再说!」

  我告诉张汉公,西安事变是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事呀!

  「就是这么干起来的。」他认真地说,「别人都在胡说。」说后他又哈哈大笑。

  张传不能轻易动笔

  在我和张公直接接触之前,数十年来,我都认为,能干出西安事变这样大阴谋的人,一定是工于心计,老谋深算,谁知他竟是这样一个任性而冲动的人物。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但是我对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却未因此而前后易辙﹒﹒﹒他在中国历史上,将永远是个是非不定的人物。

  随后我们又言归正传,张公还是要我考虑替他写一部李宗仁式的回忆录。我虽然内心也觉得值得一写,但是我还是诚恳地告诉他有关工作量和年龄的问题,事实上当今能以中英双语为他写自传的历史学者太多了。只是他不在此行,不认识罢了。

  我并诚恳地问他:台湾是人才济济的地方,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他只是摇摇头,意思是,在台湾这个地方,替他写传记的人,不可能公正落笔,还是美国好。那我就向他建议,就仿照李宗仁的办法,将来由哥伦比亚大学,主持其事。因此我们又言归正传,我估计写他那样一本双语传记,至少要有三年以上的苦功。要有研究计划(Research Project),和专任研究员和专任或兼职助理,有专用研究室,有足够的参考图书,最好还要有专家组织的顾问和襄赞委员会,动手之前,至少要有现成美金十万、二十万的基金。这都是一个一流大学的专门计划。不是我这个七十老翁一个人可以干得了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