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德国史纲_孙炳辉、郑寅达【完结】(36)

  20 条铁路,全长 2000 多公里。全国出现了四大铁路交通中心:北德和中德 以柏林为中心,下莱茵区以科隆为中心,莱茵—美因区以法兰克福为中心, 巴伐利亚以慕尼黑和纽伦堡为中心。1849 年。普鲁士以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 业的蒸汽动力相当于全部蒸汽动力的 56%。尽管 30—40 年代德意志的铁路建 设尚处在初期阶段,大城市之间的主干线,彼此很少衔接,支线很少,更谈 不上形成铁路网。但铁路建设直接带动了采矿、冶金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对加速德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梅林说:“铁路在小 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口,它开发了德国地下煤铁 矿藏的财富,因而大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当然,30 年代开始的德意志工业革命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处在初期 阶段。首先,全德范围内,作为工业革命得以持久稳固开展标志的机器制造 业还很微弱。例如,40 年代初,全国 245 辆蒸汽机车中只有 38 辆是国产的, 其余均来自外国。其次,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还不是工厂,而是工场手工业 和分散的小手工业。1843 年前后,工厂工人不足 70 万人,而仅仅普鲁士手 工业者就有 84 万人,工场工人 55 万人。再次,德意志依然是一个农业国, 国民经济中比重最大的是农业,时至 1849 年,关税同盟地区的农业人口还占 总人口的 70%以上。尽管如此,工业革命的开始使德意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 了一个大变动。

  19 世纪 50—60 年代德国工业革命进入大规模开展的阶段。工厂制度在

  棉纺织业中获得统治地位,1843—1861 年,仅莱茵—威斯特伐利亚一地,纺 锭数目就从 11.1 万个增到 29.9 万个。1850—1870 年的 20 年中,全德棉花 的消费量从 1.8 万吨增至 8.1 万吨。在丝织业、麻纺织业、毛纺织业方面, 工厂制也占了优势,直至 40 年代末,羊毛还是德意志主要的输出项目,到

  50 年代末,德国的羊毛已不敷自己工厂所需了。蒸汽机普遍使用,普鲁士 1843

  年有蒸汽机 863 台,1852 年 2832 台,1861 年 8669 台。全德的蒸汽动力 1850

  —1870 年由 26 万匹马力增至 248 万匹马力。1837 年创建于柏林的波尔锡希 蒸汽机工厂,1866 年时已经有工人 1600 人,乃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厂之一。 建立起自己的机器制造业,1846—1861 年间,德意志的机器制造业就由 130 家增至 300 家。60 年代初,机器制造业工人达 9.8 万人。

  重工业迅猛发展。采矿、冶炼、机器制造等生产资料工业部门,随着轻 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增长。从 1860—1870 年,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了 33%,1850

  —1870 年,煤产量从 670 万吨增至 3400 万吨。冶炼业由于焦煤的广泛运用 和新技术的采用,使黑色工业急剧发展。1850—1870 年,生铁产量由 21 万 吨增至 139 万吨。诚然,这个时期德国重工业的发展直接与军火工业的发展 有关,但必须看到,德国工业革命过程中,是较早地把注意力移到重工业的 发展上,这直接影响了工业结构。

  铁路建设掀起新高潮。德国的第一条铁路是在 1835 年 12 月建成通车的, 从纽伦堡到富尔特,全长 5 英里。之后,由于铁路赢利高,资本家竞相投资, 加上各邦政府为了军事目的,也纷纷拨款铺设铁路,这不仅使铁路建设有了 资金的保证,而且因政府的干预而使线路的地价大大降低。50 年代,一英里

  铁路的建造成本,比利时是 1.65 万英镑,英国为 3—4 万英镑,而在德国则 不到 1.1 万英镑。50 年代,德国较大的邻近城市间的铁路线彼此不相连接。

  从 1860 年起,主要的铁路线已连接起来,并开始形成有主干和支线的铁路 网。1850—1875 年,铁路长度由 6044 公里增至 2.8 万公里,机车增加了 7 倍,货车车厢增加了 11 倍,铁路货运量增加了 19 倍。1850 年平均每 100 平 方公里有 1.1 公里铁路,1870 年则达 3.6 公里。

  商业信贷业日益增长。国内零售商业网形成,大百货店纷纷出现。商品 流通的发达可以从纸币流转额的增长得到佐证。1846—1850 年间纸币流转额 不超过 573 万马克,1870 年则达 4.3 亿马克。对外贸易的总额,1850—1870 年增长了 2 倍。1870 年的外贸周转额达 42 亿马克。更重要的是进出口的结 构起了根本性的变化。1850 年之前,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谷物、羊毛、木 材等原料),进口的是棉纱、机器、金属等制成品;现在输出的是机器、金 属制品、皮革制品、棉毛织品、化学产品和甜菜糖等工业品,进口的则是棉 花、羊毛、生皮革、矿石和小麦、大麦等工业原料和农业品。

  由于德国的资本原始积累缺乏外部来源而显不足,因此在动员国内资金 为大工业提供最需要的资本方面,银行的作用格外突出。19 世纪前半期,银 行多为小型的独资私人银行。现在,股份银行已普遍兴起。1850—1870 年仅 普鲁士就有 20 家股份银行,拥有资本 9470 万马克。德国一些大银行均创办 在这个时期。贴现公司 1851 年创立,拥有资本 3000 万马克。达姆斯塔特工 商银行(1853),1710 万马克。柏林商业公司(1856),1680 万马克。德意 志信贷银行(1856),2400 万马克。德意志银行(1870),1500 万马克。在 银行直接参与和协作下,股份公司也大大发展。1851—1870 年间,仅铁路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