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改变了德国的轻重工业的比例。重视重工业是德国工业革命的一
个突出的特点,德国工业生产的重心从消费资料转向生产资料,时间很早, 周期很短。1841—1850 年生产资料的增长为 76%,消费资料的增长为 40%。 不过 10 年的光景,轻重工业生产的比重,两大部类的经济结构就开始发生根 本性的变化。70 年代后,德国的工业生产就是沿着这一趋势迅速发展的。从
60 年代末到一次大战前夕,德生产资料增长了 8 倍,消费资料仅增长 3 倍。 工业品输出中,生产资料的比重日增:1880 年占 27%,1890 年占 28%,1900 年占 39%。
德国工业发展的特点还在于注重新兴工业,尤其是电力、化学、钢铁工 业的发展。
一、电力工业。对德国电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是威尔纳·西门子(1816
—1892)。西门子是普鲁士炮兵军官,精心于电力的研究。1847 年,还在服 役时,他就成功地在柏林与波茨坦之间修建了一条电报线。1849 年 6 月,西
门子退伍,同机械师奥尔格·哈尔斯克在柏林创办了一个“电报机械所”。 机械所生意兴隆,名声大振,成了欧洲颇有影响的电力企业。1869 年架设了 伦敦——普鲁士——俄国——波斯——印度的电报线路。1866 年,西门子在 英国人法拉第(1831 年)发明的电磁感应作用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 成了一架大功率直流电机。1867 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第一批样机。这 样,西门子就首次完成了把机械能转换成为电能的发明,从而开始了 19 世纪 晚期的“强电”技术时代。1879 年,西门子又发明了电动机,在柏林工商博 览会上展出一条小型电车轨道,1880 年在巴黎展出这种有轨电车。1881 年 5
月 1 日,柏林第一次通行了电车线路。电动机的发明又实现了一个突破,即 把电能再转换为机械能。1882—1885 年,匈牙利工程师代里等 3 人首创变压 器。1890 年,德国人米夏埃尔·冯·多里沃一多勃鲁沃尔斯基制成一架三相 电流变压器。1891 年,慕尼黑人奥斯卡·冯·米勒在法兰克福世界电气博览 会上宣布:他与多里沃合作架设的 179 公里长的输电线,可把 225 千瓦的电 流在 3 万伏的电压下从内卡河畔的劳芬送到法兰克福。远距离送电的成功, 不仅使电力的应用范围大大地扩大,而且使发电站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 自然资源(水流被称为“白色煤炭”),还可把所有的电站连结一起组成电 力网,互相补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中部的大型电厂戈尔帕一乔尔纳 维茨电厂,用负荷 10 万伏的电缆向柏林供电。
电能的使用,电气工业的兴起,同蒸汽工业的兴起一样,是一场划时代
的深刻变革,它揭开了工业化的新纪元。过去是唤出“地下幽灵”——煤炭, 现在则由“天上之火”——电火花来唱主角了。德国大的企业除了西门子的 电气工业外,80 年代又出现了埃米尔·拉特瑙创立的通用电气公司。这两个 公司成为当时世界的电业巨头。1910 年,德已有 195 家电气公司,资本总额
达 12 亿马克。德国电气工业的总产值,1891 年—1913 年增加了 28 倍。
二、化学工业。1871 年,俄国学者门捷列夫首创“元素周期表”,奠定 了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德国利用这些成就,在 19 世纪最后 30 年内发展了 化学工业,使之领先于其他国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1803—1873)为 此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其著作《有机化学在农业化学上的应用》被视为有机 化学的经典著作,他设在吉森大学的示范实验室成了当时各国青年化学家朝 圣的地方。李比希因而被誉以“有机化学之父”。他的研究为德国的肥料工 业开辟了道路。氯肥、磷肥的生产开始发展起来。从此,化学工业开始从纺 织工业的一种附属的辅助的工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生产部门。1855 年德国 建成第一座过磷酸肥料工厂,19 世纪晚期德国的人造肥料便大批生产了。
1856 年,英国年青的化学家威廉·亨利·珀尔金利用炼焦油首次合成生 产了一种苯胺染料。但由于英国当时可从广大的殖民地获得天然的植物染 料,对发展人造染料并不热衷。这一成果被德国利用。在伦敦化学学院当教 授的德国学者,李比希的学生威廉·霍尔曼 1864 年返回德国,在波恩、柏林 从事化学染料的研究,为德的染料工业奠定了基础。德国第一家染料厂弗里 德里希—拜耳公司染料厂,90 年代已是举世闻名的企业。1876 年,海因里 希·卡洛制造出“真正的红色染料”。两年后,哈·鲍姆发明了酸性猩红染 料。而随着焦油染料工业的繁荣兴旺,酸碱和其他无机副产品的生产也得到 了推动。19 世纪晚期至一次大战前,德国的焦油染料工业完全取代了天然染 料。1877 年,世界合成染料的产量德国占了一半,1913 年占 80%。染料的使 用范围也随之扩大,被纺织、皮革、油漆、皮毛、造纸、印刷等工业广泛使
用。19 世纪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研究和实验作出杰出贡献的韦勒、杜马、李比 希等 13 人中,有 7 个是德国人。德国在世界化学工业中一直独占鳌头。
三、炼钢工业。1811 年,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在人口仅有 3000 多人的 埃森城建造一个小熔铁炉,发明了一种生产铸钢的新方法。1826 年老克虏伯 去世后,长子阿尔弗里特·克虏伯继承父业,逐步把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铸 钢厂。1851 年,他在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一件铸钢炮筒。1859 年,普鲁士 政府一次向他订购 300 门野战炮。因此,克虏伯的钢材世界闻名。1862—1863 年,他建立了欧陆上第一家酸性转炉钢厂。随着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大规 模铺设铁路,制造蒸汽机车,建造轮船,架设电讯电缆,生产近代武器等, 对钢铁的需要量激增,一种能在 8—10 分钟内把铸铁炼成钢的贝塞麦转炉应 运而生。70 年代后德国引进了这一新技术,80 年代又采用托马斯—吉尔克莱 斯碱性转炉炼钢法。此后,高炉建筑不断改善,轧钢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合金钢、不锈钢、型钢等开始生产,一个冶金工业体系形成了。德国钢铁工 业迅速发展,并把英法两国远远抛在后面。到一次大战前,英、法、德的钢 产量分别为 773 万吨、469 万吨、1833 万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