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要忘记德国_黄永祥【完结】(110)

  据德国驻北京大使馆的材料,1979-1993年德国在华投资累计达到15亿马克。1994年一年几乎就达到了这一数值,这一年投资达13亿马克。1995年进一步达到17亿马克。1996年头5个月,新投资意向声明已经达到30亿马克。德国公司无疑看好对中国投资的前景。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最大的新兴市场。在不到20年后,中国将有世界上最大的国民经济规模,人口超过15亿,比所有工业国家的人口总和还多。不及时或不充分地到这个新兴市场上去投资,就意味着放弃经济增长,从而危及德国的就业岗位”。

  未来的大市场在亚洲首先是在中国。仅仅通过贸易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是投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负责亚太事务的董事波斯特说:“到205年,亚洲的企业几乎不再进口机床了,而是打算从本国的合资企业中去购买。”

  但总的来说,德国对中国的投资却很少。根据统计,在中国接受的全部外国投资中,来自德国的投资仅占1%。联邦总理科尔对此显然很着急,他告诫德国的企业家说:“你们已经错过了在中国发展的最好时机。”

  但也有少数幸运者,它们的代表是大众汽车公司和汉莎航空公司。自从80年代大众汽车公司首脑哈恩批准扩建在中国的大众汽车厂以来,汽车市场逐渐成了德国人的天下。今天,中国的大众汽车厂成为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企业,市场覆盖率高达60%,它很快会向德国的大众汽车厂和亚洲的一些市场供应产品。汉莎航空公司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突出地位。汉莎航空公司是欧洲唯一一家每天有一架747喷气客机飞往北京和上海的航空公司。汉莎航空公司在北京机场旁边建设了一个巨大的飞机维修中心。在北京,汉莎航空公司的饭店和商业中心已经成为一种标志。到目前为止,德国对中国的投资主要局限在先行一步的化工、汽车、航空等领域。

  德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必须进行补课,德国人必须找回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大众公司的波斯特认为,从成果来看,对华投资的名声比媒介所宣传的好,利润决不比想象的坏。多次民意测验表明,60%以上的德中合资企业都有一定的赢利。如果90%以上的德国投资者重新在中国投资的话,那么情况会更好。

  汉堡东亚协会公布的材料表明,和中国进行纯粹的商业贸易对各个行业来说都变得越来越难。中国希望通过让外国企业以合资方式在中国投资办厂来代替进口,然后通过对其它外国企业征收高额进口税和颁布建厂禁令来保护这些生产厂家。汽车工业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在以后几年中也可能在汽车配件和电脑行业中出现,所以东亚协会建议要当机立断,尽快到中国投资。这种事实无疑促进德国公司的投资意向。

  亚太委员会最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企业家有81%表示将再次在中国投资,其中有58%的企业愿意选择以前的伙伴继续进行合作。德国大公司对中国的合作伙伴表示信任。它们说,同中国人签订的协议都能得到遵守,中国人的支付信誉无可指责。有许多德国公司的负责人现在已成了“中国通”,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方面,他们比中国人还精明。

  博施公司负责对华业务的领导人对形势作了这样的描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道路都没有中国平坦。”他的经验是:“人们必须把中国文化课上所学的东西丢掉,企业里的现实是完全另外一回事。”

  对许多德国公司来说,占领中国市场是出于长远战略上的考虑。在将来,它们不能失去生气勃勃的中国和亚洲市场。亚洲市场是大公司的重要战略支柱之一。为了这种长远战略,许多德国大公司甘愿做出重大的财政让步。在最短的时间内已经在中国成立了35家合资企业的西门子康采恩1996年仅希望在中国实现“技术平衡”。该公司的威廉说:“我们还没赚钱,幸运的是,我们将是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因为,我们在推销方面已做出了很大的让步。”

  德国的大公司如此,但小企业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中小企业进军中国

  如果说德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起步较晚,那么德国中小企业对中国的投资起步则更晚。联邦总统赫尔佐克对江泽民主席说:“我们还想请中国帮助我们,为德国的中小企业开辟通向中国的道路。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长期以来,如何才能使中小企业进入中国,这个问题一直在中德会谈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认为,在中国签订协议花费的时间比在其它国家要长,这对中小企业说是主要障碍。另外,德国的中小企业对中国将在什么时候公布什么样的新政策也没有把握。中小企业不像大公司,它们是小本经营,它们没有长远战略,只有眼前利益。它们耽误不起签协议所花费的无数时间,它们必须尽快赚钱,越快越好。所以在此以前,对中小企业来说,欧美及东南亚可能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福址。特别是在欧美,那里可以尽快捞现钱。但现在不同了,中国是有利可图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雄心勃勃的五年计划的开始阶段。各种经济指标发展情况良好。在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经济持续有力地增长,经济改革在继续取得进展。在今后几年,中小企业与中国合作的前提条件是有利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