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正值“新学”流入中国,有识之士纷纷从资产阶级文化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王国维也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打破旧传统的束缚,立志于新学,成为一个通“世界学术”人。他特别选择了德国哲学、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作为武器批判儒家传统哲学,以求思想解放。他曾研究康德哲学达5年之久,对尼采、歌德、席勒的著作也作了深入的研究。王国维把研究德国思辨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相结合,可谓中西贯通,相彰益得。他对德国哲学兼收并蓄,既吸收歌德、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又吸取叔本华、尼采非理性主义,同时他又以康德、叔本华的认识与戴震、王守仁的思想相结合,批判程朱理学,提出了自己独创的见解,有益地发展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他还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分析评论文学巨著《红楼梦》,指出这是一部伟大的悲剧,应列于世界文学之林,开创了文艺评论的新局面。他的《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说”与德国美学也大有联系。
当然,王国维自己的悲剧性结局恐怕要记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一功。德国哲学思想也有不健康甚至有害的因素,这是一个对待外来文化极其深刻的教训。
◆宏论(二):马克思尊比孔圣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西方文化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德国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度过了人生美好的青少年时代,他们的思想成果正是在那个时期播下种子的。
中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不是通常人们所以为的共产党创始人“南陈北李”,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宣传鼓动家朱执信、孙中山。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深入先进知识分子的心灵。李大钊、陈独秀通过俄国十月革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从此用马克思主义改造自己,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创立共产党,使中国面貌为之一新。周恩来、陈毅在欧洲勤工俭学之行中,曾深入德国考察文化和工人运动,在这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领导人。
吸德国古典哲学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渊源可溯至深受中国实践哲学影响的莱布尼茨哲学。今天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对实践的强调何其一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最显著成果,是开国之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和广泛的。毛泽东曾对此做过精炼的总结: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不论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方面,还是在历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包括戏剧、电影、音乐、雕刻、绘画等),都有极大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写出了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都同样深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作,从而标志中国思辩哲学进入了辩证唯物主义阶段。李达、艾思奇等理论教育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步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
今天,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同样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针。在文学艺术领域,鲁迅以唯物论的观点论述了美和美感的起源。他指出,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必须从现实出发,反映现实,同时又必须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精神来,具有理想的因素,在艺术中达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比较多地讲意境说,对典型性格的理论探讨不够充分,鲁迅运用唯物史观对典型性格理论做了深入的探讨,在非传统美学不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鲁迅还批评了永恒的艺术价值标准的观点。鲁迅在文学艺术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向前推进了,为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也是非常精当的,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中国人民的进步文艺实践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从左翼作家联盟到抗战文艺,从解放区文艺到建国以来的文艺,各个时期取得的成就,须臾也没有离开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
在历史学方面,郭沫若、侯外庐、吕振羽、杜国庠、吴晗等人,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和思想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在科学技术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中国当代首席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感叹地说:“马克思主义对我思想和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重大理论问题,正是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的。”
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仍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们的必修课。为新中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科技人才,哪一个没有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熏陶呢?
四、君子之交
二战结束后,德国一分为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只和民主德国建有外交关系。中德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基本上是在中国和民主德国之间进行的。到1972年中国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德往来就在两个德国之间同时进行,一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为止。
由于中德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亦无历史旧帐,加之两国间有着源远流长的科技文化交流,中德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发展势头良好。1979年,中国与联邦德国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两国的文化、教育、体育交流项目每年商定一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科学家和师生交换、语言培训、音乐、美术、戏剧、电影、广播电视、青年和体育等诸多方面。另外,两国州省之间,各种友协、基金会、教育科研机构之间也都开展了交流活动。在科学研究和院校方面,德每年向中国提供六百个以上的奖学金名额,到1995年,中国在德国留学人员(包括自费)已超过一万人,列欧洲各国之首。德国在中国的留学生、进修生也已达近千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