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要忘记德国_黄永祥【完结】(16)

  经过长期通货膨胀,物价恢复基本稳定联邦德国在低速发展时期,从1973年至1982年实行了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物价上涨较快。从长期趋势来看,物价上涨率在逐渐降低。1983年至1985年物价上涨率低于3%,可以说基本恢复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曾有过3年巨额逆差到了经济发展低速时期,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不再能保持年年顺差,1979-1981年,出现了巨额逆差,这三年的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0.8%、1.8%、1%。这个时期,联邦德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比日本小,大于欧洲共同体国家的平均数,而美国近几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1985年达到了1,142亿美元。

  ◆探索

  从1973年到现在,在联邦德国先后执政的有三届政府:以勃兰特为总理的政府、及以施密特为总理的政府和以科尔为总理的政府。这三届政府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某些基本政策上有其继承性,他们都坚持:以私有制为基础,发挥市场经济对全国经济活动的自行调节作用,政府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力求达到经济稳定的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基本经济目标。但是,各届政府由于执政期间的不同的国内外形势,其实行的经济政策不得不作相应的调整。

  勃兰特政府受命于危难之际,立即着手经济调整。为了对付战后初次发生的石油涨价,他首先实施了能源政策的调整。在能源消费方面,提倡节约、合理使用能源,紧缩能源消费数量。其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代替部分石油,进一步减少石油消耗量。在能源供应方面,采取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多种能源生产,提高了煤炭的生产和利用。在这两个方面基础上,勃兰特政府调整了能源进口结构,实行“多元”能源贸易。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以后,联邦德国政府努力从别的国家进口石油和其他能源,来缓解石油危机。勃兰特政府在财政策上采取了扩大财政赤字和减税刺激投资的调整策略。调整的目的是要使成本和物价下降,另外要鼓励投资。在金融政策上采取的调整政策有两条,一是大力抽紧银根,提高信贷利率;另一方面是放宽对国家资金流动的控制,鼓励外资流入。1973年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外国资金大量流入的情况有所缓和,而国内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又需要有适当数量的外资流入,同时国内物价仍在继续上涨。勃兰特政府既要对付经济衰退,又要对付通货膨胀,因此在金融政策上推行紧中有松的金融政策,对外资流入也放宽控制。

  1974年5月,勃兰特辞去联邦总理职务,赫尔穆特.施密特接任联邦德国总理,并任职到1982年10月。施密特1974年5月17日在联邦议院发表的第一个政府声明时指出:“高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仍是联邦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我们将继续执行我们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以便在确保高度就业水平的情况下逐步恢复币值更大的稳定……同时我们不能排除在我们经济的个别部门进行一些调整。”

  施密特政府身处多事之秋,先后历经了1973-1975年经济危机、1975-1979年的经济回升和1980-1982年经济危机三个阶段。相应地,施密特政府三度进行经济政策调整。70年代中期。施密特政府为了对付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财政、货币和信贷政策方面进行的调整。财政政策上的调整突出地表现在大量增加政府开支,急剧扩大财政赤字。1974年、1975年财政赤字的扩大,主要是因为政府在经济危机期间实行了反危机的财政刺激措施,从而大大增加了政府开支。施密特政府财政政策的调整还表现在,1974至1975年,为了刺激私人增加投资和增加个人消费,政府对私人投资和儿童的消费提供津贴。施密特政府在货币政策上,以中央银行货币年增长率作为联邦银行的控制目标。施密特政府在确定1975年中央银行货币年增长率前,提出“给联邦银行的货币发行量增加8%”的指示。由于1974年联邦银行增发了6%的货币,在1974年12月宣布1975年联邦银行增收货币8%,以有限度地继续膨胀通货,刺激经济。在信贷政策上,施密特政府和联邦银行继续执行膨胀通货、刺激经济的政策,只是在方式、方法上作了一些调整。主要采取降低币贴现率、降低存款最低准备金比率、降低证券抵押贷款利率和使用欧洲货币计算单位四种方法。

  70年代后期(1975年7月至1979年9月),联邦德国经济转入回升、高涨,但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时期,并且与通货膨胀互相交织,处于“滞胀”状态。为了对付“滞胀”局面,施密特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又进行了一些调整。首先,实行谨慎的赤字财政政策。由于施密特政府继续实行以减免税收刺激经济的办法,财政赤字较以往扩大,1976年至1979年始终在200亿马克以上。其次,施密特政府在这次经济回升和高涨阶段始终执行通货膨胀政策,只是幅度有所不同。在1973至1975年经济危机期间,联邦德国的较大银行赫斯塔特银行在1974年6月倒闭,之后西方国家一系列银行相继破产,引起了人们对30年代信用危机重演的担心。为此,施密特政府加强了金融管理。1976年3月24日修改了《银行法》,大大严格了货款限制条件。此外,联邦德国政府为了稳定货币发起和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8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经历了战后以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突出地表现在财政危机非常尖锐,国际收支逆差很大,资金借贷利率很高,汇率变动大起大落。在这次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为了遏制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实施了高利率、高汇率的紧缩政策,许多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国际收支逆差,实行了贸易保护政策。施密特政府仍然坚持稳定增长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与反危机政策,但是觉得刺激需求不是应付复杂的经济局势的唯一办法,因此对其财政、货币信贷、汇率及能源等方面政策作出一系列的局部调整。施密特政府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财政赤字政策,局部调整财政收支结构。1980年联邦德国的财政赤字为561亿马克,1981年猛增至748亿马克。到1982年则缩小到1980年水平,财政赤字为600亿马克。后认为难以达到这个目标,主张采取中间路线,将1982年的财政赤字缩小到700亿马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