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减税,增加财政支出。
(2)降低银行信贷利率。联邦银行配合政府改变上一阶段所实行的紧缩性质货币政策,以1970年7月开始到1972年2月,七次降低再贴现率和证券抵押贷款利率,以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
(3)马克汇率自由浮动。联邦德国外汇市场受美元危机加深的影响,大量外资流入,抢购马克,抛售美元。为了控制美元的大量流入,联邦德国五家著名的经济研究所马克研究报告,建议改革汇率体制,把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政为浮动汇率制,让马克的汇率自由浮动。联邦德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后,联邦银行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使马克对美元的汇率维持在1美元换3.5675马克左右。
1972年下半年,联邦德国经济继续处于高涨阶段。1972年、1973年物价上涨比1971年有所缓和,仍高达5.5%和6%。德国马克虽然实行了浮动汇率,但受西方国家货币危机的影响,其波动进一步扩大。为了稳定物价和汇价,勃兰特政府又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
首先,加强外汇管制由于联邦德国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逐年出现大量顺差,使马克成为投资者的抢购对象。英国在6月22日实行英镑汇率自由浮动,1972年7月外汇市场上又掀起了抢购马克的风潮。联邦德国内阁开会一致赞成限制外汇的决定,唯有席勒反对。席勒辞职,赫尔姆特.施密特任财政和经济部长。联邦德国政府宣布从1973年1月1日起流入联邦德国资金必须以50%的份额存入联邦银行,不计利息。
其次,增收节支,缩小赤字。由于联邦德国财政赤字逐年上升,1972年7月施密特担任财政和经济部长后,主张先节支,后增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以稳定国内物价。
再次,提高银行信贷利率。联邦银行为了配合联邦政府实行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紧缩银根的金融政策,在1972年10月9日、11月3日和12月1日三次提高用贴规章。1973年1月至6月,联邦银行又三次提高再贴规章和证券低押贷款利率。在提高自贴规章和证券抵押贷款利率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存款最低准备金比率。1973年6月1日起,联邦银行又决定暂停联邦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普通证券抵押贷款。最后,参与西欧货币联合浮动。1972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外国中央银行以美元兑换黄金,8月23日西欧国家大多数货币先后实行浮动汇率,法国则采取双重汇率制度。1973年3月19日,联邦德国同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丹麦组成欧洲联合浮动集团。3月20日,挪威、瑞典以联系国的身份参加这个联合浮动集团。
马克在西欧联合浮动集团成立时,对集团的其他成员国货币升值3%。马克以单独浮动到联合浮动表明联邦德国政府在国际金融政策上作了一些调整,具体表现在:
(1)联合浮动货币之间的汇价波动幅度超过规定的幅度时,则有关国家要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成员国同意在干预外汇市场时,只用彼此的货币,而不用美元。
(2)汇率的比价体系既有浮动的比价,又有相对固定的比价,西欧货币联合浮动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比价相对固定,成员国货币对美元和比价则是浮动的。
(3)参加西欧货币联会浮动的货币以特别提款权而不是以美元作为中心汇率的计算单位。马克参加西欧货币联合浮动有利于马克同西欧货币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促进相互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联合的加强,同时有利于马克及时调整对美元的汇率,逐步削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
联邦政府适时调整政策,对症下药。“看得见的手”和谐地协助“市场体制”这一“看不见的手”,促进了经济复苏,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冲破迷雾
◆危机,危机!
1973年9月以来,联邦德国发生了两次同期性全面经济危机,危机一次甚于一次!
工业生产减产幅度越来越大,1973年9月危机工业生产下降12.2%,1980年3月危机工业生产下降了12.3%。而1966年4月第一次经济危机工业生产下降8.5%。固定资本投资下降幅度越来越大。三次经济危机固定资本投资分别下降了15.2%,18.6%和25.4%。企业倒闭数越来越多。三次经济危机企业倒闭数增加比率分别为40.9%,51.2%和66.6%。倒闭企业越来越多,增加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居民失业人数越来越多。三次危机中失业人数分别为67.4万人,19.4万人和203.2万人。失业率也一次比一次高。第二次危机比第一次而言,经济回升和高涨不仅发展速度减慢,而且通货膨胀拖延多年,居民失业大量增加,出现长期的“滞胀”局面。
◆进入低速
1973年至1975年经济危机发生之后,联邦德国经济同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进入低速发展阶段。进入低速发展阶段以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了独特之处,可谓喜忧参半。国民经济低速发展,经济效率则稳定提高这一时期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都比中速发展时期显著减慢。1974~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产增长2.42%;1980~1985年,年均增长仅1.16%。联邦德国在低速发展时期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但增长速度也是第二个经济周期(1980—1985)比第一个经济周期(1973—1979)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4年为5,146,1979年增加到9038,增长了75.63%,1980-1985年由9532增至13,468,增长41.29%,后六年速度比前六年低。就业人数减少,工人失业率比较高。联邦德国在低速发展时期,就业人数减少,工人失业率提高,而且第二个经济周期比第一个经济周期更高。到1985年底,联邦德国雇拥劳动者的就业人数下降到2238万人,工人失业率则提高到9.2%。与主要西方国家相比,在这个经济发展时期的初期1973年,联邦德国的失业率仅为1.0%,低于美国(4.9%)、日本(1.3%)和欧洲共同体国家的平均数(4.9%)。而到1985年底,联邦德国的失业率达到9.2%,高于美国(6.9%),日本(2.9%),略低于欧洲共同体国家的平均数(1.5%)。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