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不是美国人,只要利润;德国人不是中国人,只要安逸的小家庭;德国人需要的是骑在战马上——不像法国人纵马只是为了浪漫,他们要的是敌人在眼前一批批倒下的快感,他们要在马上听臣服的人民的呼声。
世界——阳光下的地盘,是他们的目标与要求。
◆狂傲,从教育界开始
教育界,不能左右当时的政治,却能左右30年后甚至50年、100年后的政治。教育界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领地,从而使德国的民族意识形成一个可以不断传播与发展的形势。
德国大学生联合会于1881年成立,它是反犹太人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联合会利用自己对于较旧的相互竞争的大学生团体的影响,煽动大学生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促使他们接受“专制-保守-军事”的和种族主义。
大学生联合会的大学生,一战前夕已经遍及几乎一切政治派别。特别是1912年至1914年期间,他们都处在德国的领导岗位,德国在一战前和一战中的政策,就是由他们制定的。激进的、可以说是狂妄的思想,从教授传给学生,然后再过几十年,这些昔日的大学生,将它赋予国家。
德国的教授们认为,要将国家扩大成世界强国,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利益”,而主要取决于“权力欲”。他们认为,要靠军队和军舰来保证德国“在世界统治中应有的份额,世界统治是人类本质和人类崇高职责赋予文明民族的责任”。德国的任务是使“新兴的民族文化不被主宰着世界的英国或俄国的长肩魔手所扼杀。”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教育界精心构造的成果。且不论那些教授们是否能代表德意志的优秀思想,但起码,他们代表了德意志思潮,可怕的疯狂的思潮。
可笑的是二次大战前,本来是大学教授来教育市民,却反过来成了平民教育大学教授。大学教授们如听神话般地倾听希特勒这位只有低文化水平的人的“教诲”——大学教授教育人民的结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位“平民”教育大学教授的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种族主义
德国更善于作为征服者,而不是殖民者。他们需要为他们的梦想炮制一个理论,德国人民的领袖并不满足于像罗马人那样仅仅发出战争的叫嚣。他们将自己的枪炮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只是露出枪口和炮口。这一伪装就是“种族”和“文化”。
种族主义的倾向,早在十八世纪已有流露,费希特或多或少地作了它的第一个定义。德国所产生的思想家,一旦烙上德国的影子,就很少能避免武力至上的念头。德国人的血是沸腾的。在统治阶级和一些文人学者的煽动之下,在反法战争胜利和德意志统一后形成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狂热的基础上,德国人民心里激起了一股强烈的民族扩张主义的狂热。德国人自视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具有“超越群伦的品格”,能以武力执世界之牛耳。
不是德国人却是两个外国人奠定了日耳曼人或条顿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这一理论:一个是法国的高毕诺,另一个是英国人豪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这两个神经质的人将他们的理想寄托在光彩照人、卓越的种族——日耳曼民族身上,他们自己缺少的正是这种品质。张伯伦在1900年左右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他那两位忠实的读者——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执政时,张伯伦实际上承认了希特勒在执行他的计划。
现在西方思想界,赞同尼采是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先驱的观点的人并不太多,但退一步说,谁都承认尼采的理论是法西斯的重要支柱。尼采从伦理角度“考察”统治种族的问题,认为任何真正的文明都需要奴隶制,他认为应该接受和坚持德国人是高等强人的伟大传统。
什么是民族自尊,什么是民族自豪,什么又是民族主义?或许对于德意志是个永久的难题,因为她永远不会有如中华民族的自豪——因为她除了战争外又有什么呢?
◆犹太,日耳曼的眼中砂
犹太人,的确可以说是日耳曼人的眼中砂,一颗没有了故土,只有靠依附为生的砂子。
但犹太民族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无论在哪块土地上漂泊多久,却永远是犹太人,世世代代永为犹太人,永不能被同化。
犹太人又有着无比的智慧和适应能力。美国人称:美国的钱在犹太人口袋中。犹太人善于经商,犹太人中有耶稣、马克思、爱因斯坦。但这些优点正是他们受迫害的原因。
德意志对犹太人的迫害早始于1090年左右。
德国人和犹太人一样,有着许多相同的性格:认为自己是上帝特选的子民,极易接受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具有商人的敏感性与高效性,想象力丰富而又充满好奇。当德国市民发现自己也有从商的才干后,他们马上对那些比他们更早从商致富的人产生了妒忌,他们首先把这些狡猾的竞争者当作异国人来怀疑,因为这是最方便的理由。当各个城市在迫害犹太人中致富时,皇帝或统治者知道支持哪一边可以得到好处。
历史上的反犹运动的头头,往往是一位脸色苍白、好幻想的厌世主义者,他对自己幼年的不幸一直耿耿于怀,并且老是寻找迫害无辜的方法来来克服灵魂深处的自卑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