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争鸣,百花齐放,这是好事,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混乱。
以前大家都信奉理学,思想统一,社会虽然压抑,但是安定,现在这么多流派,便让人有些不知道该信谁的好。
各派争个面红耳赤还好,就怕输了还不服气,特别是现在大批王门子弟进入官场,原来信奉理学的人,必然感到威胁和不快,这会使得社会撕裂。
前不久一个四川的学子唐甄居然还提出了“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言论,可以说比顾炎武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黄宗羲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更加惊世骇俗。
因为此言,立刻引起守旧派的公愤,唐王、鲁王、朝中不少大臣,还有士林中的大儒,都要求朝廷革除唐甄的功名,下狱查办,但是被王彦压了下来,不过王彦也感到唐甄的言论太过激进,恐怕不溶于世人,将他从国子监,调到了武昌官学,让他暂避风头。
这时,王彦走在国子监的一块草坪前,远处十多名白衣士子正在蹴鞠,他看了会儿,忽然对黄宗羲道:“太冲,最近国子监内,不要在提太过激烈的言辞和论调!”作为一方政治势力,需要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不可能说我们上台就是为了捞钱,这样做不会长久,也吸引不了真正的人才和新鲜的血液。
国子监是王彦重点插手之处,因为这里的人大多还怀有理想,没有变成官僚,影响他们,让他们加入己方,可以使得整个势力集团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注入不易太早老化。
“殿下,为什么?”黄宗羲不禁问道:“下官到南京国子监刚做出些成绩,如果不多做宣传,很难影响更多学子。”
黄宗羲原本在武昌官学,不久前,才被王彦运作到南京。
王彦没有解释,一旁的顾炎武却开口说道:“太冲兄不知道,这次金华暴乱,与以往不同,其中尽然有举子参与,他们打朱三太子的旗号,不反朝廷,反对的是殿下近些年来推行的国策。”
一般的底层暴乱,是很少会有读书人参与进去的,而一旦有读书人参与,问题就大了。
这件事情给王彦提了个醒,他的动作还是太激烈,比如科举考试的改革,便激怒了不少的读书人。
还有他大力推崇心学,便使理学家们不满,他们一辈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根深蒂固,并不是说忽然就会改变。
黄宗羲问语,沉默了一下,然后点点头。
一个学说兴趣,一个学说没落,这牵扯到的人太多了。
第999章 上升渠道
在视察国子监与武学之后,王彦又来到了工部学堂,这也是今年刚弄起来的东西。
王彦说四民皆国之石柱,不少人也认可他的说法,社会上随着各个作坊的兴起,匠人的地位确实有所上升,但是还是没有到全盘动摇固有关念的时刻。
王彦要办这个工部学堂,可以说遭受了许多人的反对,包括身边之人也大多不太理解。
在绝大多数士人眼中,匠人始终是个贱业。
王彦与顾炎武等人,从学堂内走过,一间屋子里,摆着一个巨大的模型,正是前不久民间匠人弄出来的水力冲压机。
“殿下,开办此间学堂,虽然能获得大批的大匠,但是下官以为还是有些得不偿失!”顾炎武站在王彦身边说道:“如今士林间,心学与理学之争,民本派与皇统派的争论,已经引起了朝野动荡。殿下既然让太冲在国子监不要放出过激的言论,为何还要办这个工部学堂,给士林话柄呢?”
王彦心中早有想法,他沉吟道:“在国子监推行心学和民本学说,这是动摇了理学的根本,他们反击激烈,孤若执意继续强势推广,就是针尖对麦芒,必定会引发更大的动乱,所以孤往回收一收,让他们觉得事态并不紧迫。”
王彦停顿了一下,然后笑道:“现在思想上的正面交锋,既然遇到了瓶颈和强大阻力,那孤便另辟蹊径,这工学被他们轻视,认为不过奇技淫巧,所以他们必然不会太重视。孤办此学,不过让他们说几句,但是四民皆石柱的思想却可以在此实践,等这批学子学成之后,将他们分到工部做官,或者放到商会去,便能影响社会风评,从侧面突破,挖传统理学的墙角。”
顾炎武听了王彦的话语,对王彦不禁有些佩服,楚王殿下不愧是带兵打仗的人物,这一手避实击虚,迂回攻击,真是让人无法提防。
“殿下,这一策还真是不错!”顾炎武不禁称赞道:“十年寒窗,未必能入朝为官,成为人上之人,可在这工学之内学个几年,不说担任高官,至少今后吃喝不愁,确实能驱使一些人改变对工匠的看法。”
王彦点点头,“这正是孤的用意之一,现在我们所面对的除了政治上的敌人之外,还有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孤这么做也是为了给民间多一条上升的通道。”科举是中国发明的一项伟大的制度,他使得阶层能够流动,不至于彻底固化,寒门能有一个上升的渠道。
历代王朝也能通过科举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统治阶层来,避免这些人才留在底层,对王朝不满形成叛乱。
一般来说,人才都在朝堂之上,王朝便安定,而人才都在乡野,那王朝基本就快要完蛋了。
不过王彦觉得光科举一条道路,还是不够,特别是他现在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变革时代,必须从底层多建几条上升之路,才能缓解社会上的矛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