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北京,王彦所带的军队,主要是戴之藩统领的东路军,成分包括刘顺的忠武、张名振的振武左军,还有李元胤的武卫右军,并没有带顺系的人马去打北京。
这主要是因为顺军攻占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王彦光复神京之后,必然要进行祭祀,顺系在会感到不舒服。
他将高一功等人留在船上,也是担心万一顺系惹出更大的事端来。
这时,王彦已经知道,堵胤锡等人已经北上,估计他们会在泰安拦截住自己,让他不要登顶泰山,所以他准备等人到齐了在来处理此事,给顺系一个交代,让他们安心之际,也要迫使朝廷退让和妥协。
不过,王彦显然低估了堵胤锡等人的急切心情,他们一路狂奔,没有在泰安等候王彦过去,而是直接迎到了东昌府。
堵胤锡等人,在东昌府境内,就将王彦拦了下来。
他们消息也十分灵通,知道高一功等人在临清就上了王彦的坐船,堵胤锡怕王彦被说动,所以星夜赶到东昌来。
王彦并没躲着不见,而是让人将他们也接到船上来。堵胤锡走得最快,直接将几位阁老和引路的侍卫都甩在身后。
他钻进了船舱内,便见王彦坐在主位,两边的座椅上,左边只座了王夫之、夏完淳两人,右边则是清一色的武将,大多都是顺系之人。
堵胤锡见高一功等人坐在舱内,脸顿时垮了下来,就要说话,王彦却先说道:“几位阁部先座,再听孤王一言!”
见此堵胤锡等人,只得先在左边座好,而王彦见他们座定,随即正了正身子,沉声说道,“事情到此,孤王就开门见山了。眼下的局势,大家心里都清楚,完淳想了几条,众位听一听如何?”
说完他不待众人回应,就微微抬手,示意夏完淳,后者马上起身拱手说道:“诸位上官,为了权衡各方利益,下官建议三条,第一,殿下以扫灭满清,光复神京之功,当进位监国!第二,北京光复之后,陛下与太后当还都于神京,但是监国与朝廷仍然留于南京。第三,陛下当下发一道圣令,宣告天下,大明国事委任于监国和内阁,此外圣令中需要言明,陛下只有任命监国之权,不能随意下令干涉国政,若是陛下之令,与朝廷之令相对,天下臣民应以朝廷之令为准……”
第1226章 以史为鉴么?
这几条是王彦最近看《资治通鉴》后,思考出来的。
监国的身份,算是国之储君,有这个身份在,可以让顺系和王家满意。
将皇帝和朝廷分开,这则是学着曹操将献帝放在许昌,而自己定都邺城,使得献帝远离魏国的政治中心,逐渐淡化献帝的影响力。
让皇帝还都北京,而朝廷留在南京,就等于将皇帝至于大明官僚系统之外,他的权威会进一步降低,当然王彦也不会将皇帝放到北京之后就不管了,他肯定会派心腹镇守北京,皇帝除了天坛祭祀外,不许随意出入宫城。
毕竟皇帝是一面很有用的大旗,只要王彦不能将大明治理好,有野心之人,也无机可乘。
至于第三条,则是为了解开,到底是听皇命,还是听相令的一个尝试。
这么一来,他其实是借助了顺系的逼迫,来进一步推动了他的革新。
当然,登上了监国之位后,他离皇位也就只剩临门一脚,到底是最后建制成功,实现了他的理想,还是在王家和其他力量的推动下,取代了明朝,此时还真说不准。
这两种情况,第一种自然是王彦心中想实现的,第二种则是他在第一种不能实现时,无奈接受的,他还有时间,现在可以按着他的抱负来。
这就像当初他对高宗说的一样,世事无常,他不可能算到以后的事。
夏完淳是不支持王彦篡位的,金国还没有灭,现在就做这些事情,只会让国内混乱,纯粹是为了一己私力,在他看来是十分可笑的,而且一旦篡位,王彦所塑造的人格,会在他面前崩塌,汉相立刻变成汉贼。
只是他也清楚,眼下的局势,楚王得了大胜,朝廷必须有所封赏,军中呼吁楚王登基的声音又很高,朝廷如果没有退让,一旦僵持下来,楚王不反也得反了。
进位监国、逼着皇帝下令,这样的事情,王彦不好自己提,王夫之也不能说,所以王彦只能与夏完淳商量,而夏完淳听了王彦说的三条之后,马上同意了由他来提,因为他从中看到了楚王殿下的坚持。
虽然登上监国之位,离夺位已经不远,但总好过现在就篡,他想不只是他,连他恩师陈子龙怕也不想看见楚王篡位,况且他还从中看到了楚王对于建制的努力。
听完这三条,王夫之不禁看了王彦一眼,这比他说的多了两条,意思也就大变了。
如果王彦进位监国之后,皇帝还在南京,那王彦与皇帝的矛盾,迟早会爆发,但是他将皇帝迁回北京,让他远离朝廷,这看似是学曹操,降低皇帝对天下的影响力,但实际上从第三条,可以看见他别的用心,也可以说是在保护皇帝。
不过王彦进位监国,总领朝政,又有皇帝下的旨意昭示天下,这对王家而言,已经够了。之后不管王彦执政期间,怎么弄,王家的目的已经达到。
如果王彦顾及名声,那王家则可以考虑培养王世子,使得大权不会旁落了。
想到此处,王夫之眼睛闭了起来,接下来的事,他不想参与,就看顺系和内阁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