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不怕蒙古人,但万一守不住,他容易突围,可是有群文官在,他顾忌就多了,所以他希望张家玉等人趁着蒙古人未至,先撤回关内。
谢迁接着道,“从距离来看,蒙古人顺着结冰的辽河而下,从十方寺改道直扑沈阳,最早三天后就能兵临城下。张抚台,三司官员先撤吧!”
张家玉却摇了摇头,“本抚不走。朝廷既然派本官前来,本官就有责任守护一方,况且辽宁刚有起色,这里有本官的心血,我不会走!”
说着他看了谢迁一眼,忽然道:“本抚劝说高苑候也不要轻易放弃沈阳,以免耽搁朝廷迁民填辽的计划,受到朝廷责备。”
前不久,明朝将原来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的区域合并为辽宁省,这两个地方人口以空,户口不及江南一县,但是王彦坚持设行省,是因为明朝之后的填辽政策,至少要迁民二百万,巩固边疆,所以先将架子搭起来。
谢迁听了张家玉的话,微微一愣,没想他居然看穿了他的心思。
谢迁是武将,考虑的并不是很多,他原本想守不住,便放弃沈阳也没什么关系,来年夺回来就可以了,但是经张家玉提醒,他才反应过来,明朝迁徒的河南百姓,已经在关内做好了准备,只等冰雪消融便要迁到辽宁安置,如果他丢了沈阳,那无疑就影响朝廷的国策了。
到时候监国肯定不快,就算不会责怪,也会怀疑他的能力,影响他的升迁。
一时间,谢迁不禁注视了张家玉片刻,然后点了点头,“既然抚台已经打定主意,那本将就与抚台一起守城,让蒙古人撞个头破血流。”
张家玉随即拱手,“那好,高苑候布置城防,本抚这就迁民入城!”
明朝在消灭满清之后,对于蒙古部落,并没立刻出兵打击,而且在北方的防守也并不是特别完善,没想到却给了蒙古可乘之机。
明军刚光复北方,还没来得及重建北方边军,再加上明军北兵少,南军不适应北方的天气大量南调,造成北方兵力相对空虚,便使得明朝出现了这次失误。
不过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还是王彦本人和南京朝廷轻敌骄傲了。
在与满清的战斗中,明军消灭了大量的蒙古兵,这让王彦觉得蒙古人,已经不成气候,对大明不构成威胁,但是蒙古只要有男丁就有军队,凑个四五万人还是没问题的。
况且从宣大逃走的蒙古人就有两万多人,北京也有大几千蒙古人逃回草原,蒙古其实还有些实力。
这时蒙古人扑来,张家玉便连忙下令,让城外的青壮进城躲避,老弱妇孺则往锦州方向撤退,那里还有谢迁部的一两千人接应,蒙古暂时应该不会攻向锦州方向。
官府命令虽然下达了,但是进城躲避和逃向锦州的人却并不多。
因为天气实在太冷,大多村落都没有通知到,而通知到的人,许多也不准备逃离,他们在满清手下都能活,蒙古人来了也一样,总得有人种地。
几十年的奴役,要么不堪忍受,起来反抗,要么就渐渐习惯,甚至觉得自然,安心做奴才了。
城外的情况,明军已经管不了那么多,城中开始紧张的布防起来。
虽然沈阳城中明军事先并未准备,但是谢迁已经向坐镇北京的高一功请援,沈阳能从北直、山东、朝鲜三个方向,获得支援。
真下定决心手,谢迁还是很有信心,快则一个月,慢则两个月,大明的雷霆之怒,必然降下来。
很快三日过去,谢迁从附近几个哨所又收回了三百人,城中的兵力达到四千三百人,另外青壮也有近万,谢迁的底气便足了起来。
第三日上午开始,沈阳开始紧闭诸门,次日下午时分,城上的士卒和青壮正往城墙上泼水,白茫茫的原野上却忽然传来一阵低沉的号角,蒙古大军终于杀来了。
张家玉与谢迁等人,就在城头指挥布防,听见动静,忙裹着披风冒着风雪,站在城头观看。
蒙古人的速度,比预料之中的慢了一天,这是因为他原先走冰冻的河面,比较好走,等改道之后,踩着厚雪而行,所以慢了一些。
在十里外的旷野上,一大片骑兵出现,他们骑在马上缓慢行进,战马呼出的白气,让他们仿佛置身云雾中一般。
这些战马腹部都裹着毛毯,马蹄抱着棉布,所以不畏严寒。
此时,前面的蒙古骑兵拿出号角,仰头吹响,凄厉的号声在原野上回荡,杀气腾腾的骑兵无边无际簇拥着大汗仪仗前行。
吴克善这此亲领大军出征,科尔沁出动两万勇士,另外其他各部蒙古凑了两万五千人,向沈阳进军。
漠南各部有没有孤注一掷他不好说,但科尔沁的所有勇士,却都压在这一战上了。这可以说是东蒙古最后的大军,这一战他们必须取胜。
这时他已经看到了眼前的沈阳城,努尔哈赤起家夺沈阳时,可能还没他这么多军队。
他已经打听清楚,明朝在关外的驻军只有一万,而沈阳最多五千人,他的人马将近明军的九倍,他有信心取得胜利。
看着远处的城池,这时吴克善忽然将马鞭指向城池,对身后的儿子们下令道:“你们谁给本汗绕城骑射,先挫明军的士气!”
沈阳城中没有什么火炮,吴克善决定先给明军一个下马威,向明军展示一下蒙古勇士骑射的本事,震慑守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