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太初黯然道:“自去岁攻杭失败之后,鲁王同诸将便失去了进取之心,加之天旱少水,钱塘枯竭,清兵从容过江,而越国公方国安又临阵投敌,浙东局势随之败坏也。”
浙东之地,民富钱足,有兵马二十万,虽说都是些匆匆拉起的新军,但鲁监国毕竟经营一载,江阴一小城,尚且坚守三月之久,可鲁监国政权坐拥数百里河山,却如风卷残云一般,迅速失败,着实让人可叹。
王彦得到答案,不禁一阵长叹,今日视察之后的好心情一去不回,神情有些低落的道:“去岁陛下命本督北上湖广,定两路大军会师金陵之策,结果朝廷与郑芝龙交恶,使得郑国姓之兵不敢轻出,两路会猎金陵,遂即变成东守西攻之策,但如今浙东已折,东守西攻之策亦废也。”
自甲申年来,大明所面临的局势便一直再不停恶化,王彦曾经有几次,都以为大明所面临的局势已经扭转,但结果确是一次比一次恶劣。
二十万清兵,逼近福建,而隆武朝廷之内,还有郑芝龙掣肘,心怀二志,朝廷的危急,一目了然。
眼下局势,确实让人有些丧气,余太出听了王彦之语,感受到他内心里的失落,不禁轻语问道:“国公,那出兵之事?”
“朝廷危急,身为统兵督臣,岂有不救之理?”王彦稍微正定精神,使身上颓废之气,一扫而空,而后肃声说道:“本督会尽快起兵,攻打武昌,将多铎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朝廷得到喘息之机。”
王夫之见王彦做出决定,亦点头道:“陛下登基已近一载,七省拜伏,使大明不至于散沙一片,若天子有失,则朝廷立马分崩离析,一统之势顿解。国公此次初兵,乃必行之举也!”
王彦虽然答应出兵,但他的面色却有些沉重,湖广之地才喘息不到两个月,大战一起,对于民生,必然又是一次伤害,不过王彦也知道闽地虽说群山环绕,易守难攻,但内部严重不稳,清兵一旦全力攻打,朝廷立马会有倾覆之险,所以即便湖广艰难,他也不得不救。
战阵之事,绝大多数人们,都以为拼的是兵力战术,其实粮草经济后勤,才是排在第一位。
韩信、张良、萧何,此兴汉三人也,然具首功者,非韩、张,实乃萧何也。汉高祖曾数败于项王,皆因萧何经营关中得当,才能留转时局。
高祖亦言,萧何之功,居众卿之首,为开国第一候也。
后勤对于战争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对于王彦而言,起兵的关键,也就是在于湖广之地,薄弱的经济,以及刚刚恢复的民生,能否再次经历大战。
今岁夏粮大收,湖南的一些物资运往广南,也能换取一些钱财,而苏观生主持粤地,也会运送一些钱粮支援湖广,这些钱粮加起来,应该可以让王彦发动一场大战。
这时余太初见王彦应下,脸上露出一丝喜色,遂即道:“国公能发大兵,湖广局势必定紧张,多铎怕国公攻下武昌之后,全力东下,必然不敢全军压向福建,如此朝廷和太湖义军的处境都会得到缓解。不过,天地会还得到一个消息,多铎有意上书多尔衮,欲调动原本用来镇压汉中义军的吴三桂和阿济格,来攻打湖广,国公还需提前做好准备。”
“什么?吴三桂和阿济格要入楚?”王彦闻语,心里不由得一惊。
阿济格部乃是从北京一路追杀顺军,最后将李自成逼死的存在,而吴三桂手下兵马,则是大明朝曾经最为精锐的存在。
吴三桂手下的关宁铁骑最少有三万众,在加上步卒,起码有五六万人马,而阿济格所统领的兵马,八旗加上绿营,恐怕也有五六万之众,那入楚的清兵恐怕又要超过十万。
一旁的王夫之,闻语脸色也大变起来,显然他与余太初之前的谈话中,还没提及到这一点。
余太初见两人神情,忙道:“多铎的奏折要发往北京,多尔衮是否会派遣吴三桂、阿济格入楚,天地会目前也不清楚。数万兵马调动,并非易事,国公也不必太过担心~”
这时王彦的神情已经严肃无比,“天地会送来的这份情报十分有用,看来这一战,本督不打也得打了~”
湖广之地,有兵马二十万,王彦与何腾蛟各握有十万人马,就精锐程度而言,王彦之军要甩何腾蛟几条大街,但何腾蛟手下也不是全部都是草包废物,马进忠、郝摇旗两部人马,还是可以一战。
此时王彦十万人马,分散在湖广各地,其中还有三万多人驻守在新墙河,防备何腾蛟,以他手上兵马,要独自对抗入楚的清兵,显然已经没有可能。
第261章 王士衡布局荆楚
襄阳城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因为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处两岸的襄阳与樊城,隔江相望。
襄阳城西北面是绵延的秦岭,东北面横着一条淮河,正北面的狭长地带,是从河南进入鄂地的必经之处,而襄阳城便座落在,这条狭长地带的出口上,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堪称天下雄城。
东汉末年,曹魏便数次从南阳南下,争伐荆襄,而关云长亦数伐樊城。等到南宋时,宋元之间更是进行了一场长达六年的襄阳之战。
王彦在洞庭湖口击败勒克德浑后,加上原本预备运往湖广的粮草被陈子龙所劫,湖广的清军需要全力保下武昌重镇,防止王彦东下,所以将湖广的清兵以及物资,都向武昌收缩,便使得襄阳等地极为空虚,加之襄阳之前就是顺军经营之地,所以高一功部以极小的代价,便占据了襄阳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