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建设和改变,是个极其费力的事情,明朝现有的制度,也是从最早的夏,一步步的演变过来,文武制衡这个问题,千年来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王彦也没有那个能力,一步到位,他只能一步步试着看。
这次如果能使天子亲临,祭祀英烈,再加上几万阵亡将士供奉其中,其遗孀眷属,必定会不时祭拜,使之香火不绝,再加上朝廷施加一定影响,长久以往,对于民间风气,应该会有一个改变。
隆武帝听了,自然想在将士们面前露个面,他一直想重建二十六卫亲军,由他亲自执掌,但无奈如今的明军,大都是将领,督抚的私兵,即便编入亲军,控制权还是在将领手中。
他也想过,调忠于他的万元吉入卫广京,但一来江西面对清廷的压力很大,掉兵出赣,肯定不行,再者他如果调兵,王彦肯定会不满,他知道大敌当前,朝廷内部绝对不能君臣失和,他必须倚重王彦。
朝廷现在无财,他重建亲军自然无法实现,那么隆武就退而求其次,在将士们面前多多出现,让将士知道皇帝的存在。
这几日,其实隆武的心情比较糟糕,王何联姻对他来说,实在有点突然,身为君王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之术,不使朝臣一家独大,所以他发现王彦强势崛起之后,就一直想要扶持另外一位掌握重兵的督抚何腾蛟,来形成制衡。
王何联姻,他之前毫无察觉,直到何腾蛟来广京之后,他才知道,这也说明了皇帝实力的严重退化,锦衣卫在闽中之变后,再一次消沉,使他丧失了耳目。
以王彦的身份,他这次大婚,隆武帝本该亲临,但结果却只下了一道谕旨,而且还没准许王彦的请休。
这时,隆武帝看了看王彦,并没有因此而怄气,觉得自己的气量小了一点,于是正了正身子,温声说道:“爱卿之请,朕准之,出征之日,朕将告慰上天,庇佑大明旗开得胜。”
第445章 备战
从决定攻打漳州,到二月中旬止,明军所需粮食、草料、军械、饷银,已经全部运送到广京和潮州前线。
广南太平了小半年,士绅百姓已经很少提起,去岁清兵侵入粤东的那一战,人性总是贯于安逸,而本能不去接受沉重、痛苦,不愿意回想经受的苦难。
朝廷这次攻打漳州,无疑又将人们的记忆挖了出来,为了支持明军东进收复旧地,广南近十万民夫日夜辛苦劳作。
珠江上,光着膀子拉纤的汉子,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从广京前往潮州前线的驴车、骡车、独轮车,遮道而行,绵延数十里。
打仗就得征调民夫,而因为之前并无准备,王彦又规定了时间,所以民夫的劳动强度特别大,一些民夫常常累倒在官到上。
古人言“苛政猛于虎,徭役重如山”,广南人供养整个隆武朝廷,加上近十万明军,出钱,出人,又出粮,虽说朝廷没有加税,但负担也已经不轻,现在临近春天播种,征调民夫,绝对算不上仁政。
此时民间怨言肯定有,但是广东布政司下达征调命令以来,百姓却没有抗拒,民夫也没有逃亡、误期。
这是因为广州城里集结的军队,江面上穿梭的水师战船,揭开了他们对于战争的记忆,广京日益繁华的经济,似乎抹平了去岁广京之役的创伤,但实际上几十万个孤坟,就在广京城郊,创伤依然还在,只是不被提及。
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想着过去的痛苦,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生活还要继续,所以王彦才能看见广京一派繁华的场景。
“唇亡齿寒,保粤护闽。”这是官府动员广南的口号,事实广南人对于去岁的记忆一被提起,大多数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想要好好在广南生活,就得把福建的清军赶走,因为他们离的实在太近。
广南人知道,明军这次东征,不仅是为了恢复旧疆,也是为了保卫广南,本着被广南之地的唱词、说书、昆曲大戏,培养起来的家国情怀,广南人纵有怨言,也要竭力而为。
隆武皇帝,出了行宫,与王彦视察备战情况,看见官道上络绎不绝的民夫,往东面进发,看着赤着身子,喊着号子,拉动大船的纤夫,谓王彦道:“广南之民,为大明付出极大,卿家此次如不能马到功成,则上对不起朝廷与朕,下对不起,广南子民。”
清军在漳州驻军三万,张存仁在福州、泉州、安平等地合起来,也有三万人马,福建清兵大概在六万人左右。
王彦这次征调四万人,郑成功应该能出兵一万,共计五万大军,考虑到明军攻,清兵守,兵力分散,明军其实颇具优势,但是清兵多是老卒,而明军却大多是新卒,王彦的担子其实很重。
他深知责任重大,不敢丝毫马虎。
从金夏回来之后,他就以大学士督师的身份,从兵部发出调令,命潮州前线的忠武营做好准备,令督标,以及从潮州前线换防轮休的忠贞,抽调一部精干,再广京集结。
到二月中旬,潮州前线,以经集结了两万步军,广京城外,也有一万四千步军,以及六千骑兵集结。
此外,王彦还抽调了司礼监大太监庞天寿,从澳门聘来的三百名葡萄牙火铳手,一来看看西夷的战法,二来为对付荷兰人,做准备。
明军这边那么大的动作,漳州的清兵自然不会一无所知,其实明清双方,在各自统辖区域内,都互派了大量密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