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五卷)_[英]阿诺德·托因比【完结】(109)

  这份电报是在巴多里奥政府显然完全垮台以前发出的;但是它是在巴多里奥最最倒霉的时刻到达的,它起了确认盟国支持由他领导意大利政府的作用。

  但是含糊地承认国王和巴多里奥为意大利政府的首脑,并没有解决意大利行政上的很多问题。军政府的地位将如何?在盟国管理意大利事务方面,俄国将起多大作用?三个盟国政府预先如此费力协商起草的那份“长期”停战协定而今将怎样处理?

  在紧接停战的几个星期中,盟国对意大利政策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丘吉尔和罗斯福私下达成的一项协议,根据这一协议英国将在意大利事务中起领导作用。这个协议不是在第一次魁北克会议上、就是在会后丘吉尔留在华盛顿同罗斯福商议对意政策的日子里作出的。这个安排相当于把法属北非的领导权委托给美国人的那次协议,但是这两项协议都未曾使某一盟国能完全和专断地控制事务。在采取每一重要行动之前都进行过协商。

  当然,俄国人对意大利事态并不直接相关,但斯大林仍希望在盟国协商中占一席之地。一开始,丘吉尔和罗斯福就尽力让他了解他们同意大利人打交道的情况,在主要的步骤上经常征求他的同意。一般情况下,斯大林毫无争议地接受英美的建议。但是他确曾坚持俄国有权列于对意大利的战胜国之中。然而丘吉尔的意大利计划中没有任何一部分可以让俄国人同英美官员平起平坐地在意大利用盟国政策来指挥。是英美军队赢得了这场胜利。英国和美国相应地享有优先权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这样相互施加压力,最后达成一个实质上是不伦不类的妥协。1943年9月29日,艾森豪威尔把“长期”停战协定交给巴多里奥签字。巴多里奥对协定的条款不满,但是他无可奈何只好俯首听命。尽管这个文件大部分已经过时,它毕竟还是起到了为意大利盟军总司令的权力提供法律根据的作用。盟国政府所以坚持要假戏真做,强迫巴多里奥在他万万无力承诺的涉及意大利整个事业的条件上签字,其主要原因可能即在于此。

  “长期”停战协定的条款无疑是苛刻的。它给予盟军总司令无所不包的立法和经济权力。例如,它有权废除现行法律,有权随心所欲地要求支付任何赔偿和占领费用。还规定解散法西斯组织,同时逮捕战犯和解除一切法西斯分子的职务。意大利政府被这些以及类似的规定绑住了手脚,被迫完全屈从于由盟军总司令表达的盟国政府的愿望。

  关于盟国政府用以实施其意图的机构问题,“长期”停战协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第三十七条仅说:“将任命一个代表联合国家的管制委员会,负责按盟军总司令的命令和总的指示调整与执行本条款。”这显然仍使俄国参加盟国对意管制的问题悬而未决。对这个问题的谈判花了相当多的时间,直到11月10日盟国管制委员会才正式成立。这个委员会由英美人组成,而俄国人只有在为第二个组织——意大利咨询委员会——找到地点后才同意它的成立。意大利咨询委员会的原来成员是英国、美国、俄国和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但是还为此后接纳希腊和南斯拉夫加入该委员会作了规定。

  由于这些协议,有三个完全不同的组织分担着盟国在意大利的责任:盟国军政府、管制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三个组织中,就与巴多里奥政府的关系而言,管制委员会一开始就是最重要的。但是在早期阶段,巴多里奥政府基本上只是一个法律上的虚构而己。盟国军政府在当地的日常活动对意大利人说来是更为重要的。通过1944年1月军政府和管制委员会的高级人员的合并,解决了这两个组织间的关系问题。此后,两者就不可能再象起初那样各自为政了,实际上,它们也一清二楚地划分了职责。军政府管制紧邻战线地区的民事,而管制委员会则监督深入后方地区的意大利政府的行政事务。

  意大利咨询委员会从一开始就是有职无权、无足轻重的。第一,它设在阿尔及尔,只能间接得到有关意大利事务的情报;其次,英国和美国政府的政策正是要把咨询委员会远远地撇在一旁,使其不能参与一切真正的决策和争议。俄国人和法国人没过多久便心中有数了。他们便向英美提出,要参加盟国对意的管制的新要求。1944年1月,英美作了一个很小的让步。给予一个俄国人和一个法国将军以“观察员”的权利参加管制委员会,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他们各自的国内当局得以了解在意大利所做的事情。但是行政权仍然牢牢掌握在英国人和美国人手中。

  这样最终搞出来的盟国管制意大利的型式一直延续到战争结束。它的重要性不仅在意大利本身,而且在于它成了东欧其他前敌对国停战政权的榜样。西方盟国在意大利事务中只让俄国名义上参加,其他都排除在外,这样他们便是作茧自缚,今后在东欧事务中除了沾一点边以外,什么都管不着了。当然,也找不到别的安排更能符合军事力量和军事责任的实际分配,或者更能适合英俄之间接近表面化以及俄美之间隐蔽而不明显的那种互相不信任的关系了。

  丘吉尔对巴多里奥和国王的政策中的一个基本因素是,他想在意大利建立起他们的权势和威信。一当意大利政府投降,盟国,特别是丘吉尔,便急于说服意大利政府对德宣战。原因是丘吉尔相信以国王的名义宣战可以把意大利军官重新纠集起来,站在盟国一边对德作战。由于意大利重要的守备部队在象多德卡尼斯群岛、撒丁、科西嘉和爱奥尼亚群岛等这些地方仍继续存在,如果当地意大利指挥官能被说服全心全意加入对德作战,将会得到很多好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