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合理的条件,他愿意充当英、德之间的调解人。就在此时,冯·巴本已开始设法说服土耳其外交部同德国缔给一项友好条约。土耳其政府觉得根据1921 年土法协议条款,①它不得不允许在地中海东部各国的法国维希当局为了支持“伊拉克陆军在5 月份同英国作战”②而使用土耳其境内巴格达铁路的那一段运送军用物资。但与此同时,土耳其政府却继续将其与冯·巴本的谈判内容通知了英国大使,并抵制了里宾特洛甫的威胁利诱,要他们从拟议的土德条约中将有关他们对英国承担的现有条约义务部分删去。里宾特洛甫虽很恼火,但最终只得放弃这一点;土耳其政府向英国大使作了口头保证(他们不愿写在纸上),他们不会因为同德国于6 月18 日签订了友好条约③而允许德军或军用物资通过土耳其国土。依据此有效期为十年的条约,两国保证互相尊重领土完整,避免相互间直接或间接的对抗和以和平方式解决影响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问题。对有利于英土现行条约所做的保留,意味着英土联盟是置于德土新约之上的。四天后德国进攻苏联,使土耳其稍松了一口气;紧接着,近6 月底,当维希法国在抵抗英国一自由法国向地中海东部诸国的进攻中正节节溃败时,土耳其便拒绝允许维希的增援部队假道土耳其,而在一次英国飞机炸沉了一艘停泊在土耳其安塔勒亚港内的维希船只时,土耳其只提出一次正式抗议而已。在战前,德国就已是土耳其的为军火工业所必需的铬和其他铁矿砂的主要主顾,也是土耳其其他各种原料如皮革、山羊毛、棉花、油脂和烟草等的主要主顾,德国作为交换条件供给土耳其以所需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制品。战争爆发以后,英、法与土耳其外交部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艰难的谈判,结果土耳其原来同德国的大部分贸易都转移到了英法一边,从而使英法共同垄断了土耳其的供出352 口的剩余铬。德国和盟国之间争夺土耳其铬原料的情况已在前面叙述过了,①但只是很有必要在这里叙述一下土耳其政府同德国经济专家克洛迪乌斯于1941 年10 月9 日所签订的一项协议,按照该协议规定在1943 年1 月之前不得向德国运交铬矿,而且届时交货还要依以下这些条件办理,即德国必须首先交清战前有关军火供应合约中的短欠部分,并且以后还必须继续运交,保持与土耳其运交等价铬的同样速度。②土耳其还在1941 年10 月同意德国在伊斯肯德伦(亚历山大勒达)设立副领事馆,一个曾经在叙利亚为维希政权活动过的女间谍,就在那里迅速地展开了她在中东反盟国的活动。①然而,总起来应该说是,尽管德国人能在土耳其保持的情报和宣传机①见《巴黎和会史》(A HistoryofthePeaceConferenceofParis),H·V·w·坦普利编,共6 卷(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为英国国际事务学会出版,1920—1924 年版),第6 卷,第33—35 页和第53—54 页。② 见《概览,1939—1946 年:战时中东》,第93 页。③关于冯·巴本与里宾特洛甫之间就条约谈判来往的短笺,见《秘密文件》(埃里斯托夫),第1 卷(土耳其),第1—9 号;另见冯·巴本:《回忆录》,第477—479 页;纳奇布尔-休格森:《和平与战时外交家》,第169—170 页。① 见上文,原著第30—31 页,第81—86 页。关于在1939 年冬一1940 年间冯·巴本就铬的供应与土耳其谈判所遇到困难的报告,见《德国外交文件》,第8 卷,第339 号,第366 号,第39O 号,第512 号,第625 号,第674 号。②参阅瓦尔特·博斯哈德(WalterBosshard)在1941 年10 月29 日《新齐尔克尔日报》(NeueZ(reherZeitung) 上所写的文章。①阿瑟·默顿(ArthurMerton)在1941 年11 月17 日《每日电讯报》上的文章;利比亚陆军元帅威尔逊勋
构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时宣传效果,②但盟国在那儿的相应机构,虽没有象德国人的那么众目昭彰,实际上却是得到了土耳其当局的庇助而可能比它们的德国对手还略胜一筹。第三节土耳其和德苏战争③ 自从大战爆发以来,我们就已看出,苏联同土耳其由于它们各自同德国和西欧国家签订了条约而处于两个敌对的阵营;虽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对德国进入巴尔干半岛共同感到忧虑而多少有所改善,但莫洛托夫一萨拉若卢1939年秋的会谈④重又提醒了土耳其对苏联凯觎海峡和外高加索的野心的疑虑,而这种疑虑以后一直没有减轻过。莫洛托夫对土耳其的态度以及不久后苏联对芬兰的入侵都是俄罗斯帝国扩张主义复活的征兆,而这种扩张主义奥斯曼帝国已领教过达两个多世纪之久,直到1921年在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各自国内的革命而国力齐被削弱之后,土耳其共和国和苏联才共同携起手来,互相支持,以对付英、法帝国。1941年6月间,德国方面由于它在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前不久把土耳其拉到了它这一边,就它说来,这是一项十分有用的外交上的成353就。但那次,希特勒的广播讲话及其披露的上一年11月莫洛托夫提出的要求,却证实并加剧了土耳其对苏联的猜疑,因此自那以后的战争期间,虽然英、美大使居中不断斡旋,但土耳其对西方盟国一方面的态度同对苏联一方面的态度之间还是有明显的(若不是反复无常的)不一致。在对俄战争初期阶段,德国进展之迅速给土耳其的政治家们和一部分高级将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①1936 年蒙特勒公约授权赋予土耳其对通过海峡出入黑海的船只的控制权,很快就引起了摩擦。②尽管德国没能在冬季来临之前打垮苏联红军,尽管德国人在“一月和二月将军们”手下遭到了损失(更不用说苏联的冬季反攻了),但在土耳其人看来,似乎在1942年大部分日子里,德国还有很大可能在东线赢得一场决定性胜利。因此,在这期间,土耳其的政治家和将军们鉴于德国可能获胜,就有兴趣谋求德国保证给予在苏联的二千余万操土耳其语的穆斯林以独立; 这些人,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人(特别是泛土耳其主义的知识分子)③把他们看作是骨肉兄弟。冯·巴本竭尽全力爵:《海外八年,1939—1947 年》(Field Marshal Lord WilsonofLibya:Eight YearsOverseas,1939—1947), 伦敦,哈钦森,1950 年版,第123 页。② C·苏兹贝格:“德国在中东的准备”(C.L.Sulzberger:“Ger- manPreparations in the Middle East”), 《外L· 交》季刊,1942 年7 月,第20 卷,第673—674 页;塞思·阿瑟尼安:“在中东的战时宣传”(SethAr-senian: “WartimePropaganda in the MiddleEast”), 《中东杂志》,1948 年10 月,第2 卷,第425—427 页。③ 关于战时土苏关系较详细的记载,见《概览,1939—1946 年:战时中东》,第443—166 页。④ 见上文,原著第346 页。①克劳德·奥金莱克爵士将军(后为陆军元帅):《中东的战斗,1941 年7 月5 日—1941 年10 月31 日》[General (afterField Marshal)SirClaude Auchinleck: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East,5July 1941— 31October1941〕,《伦敦公报》增刊,1946 年8 月21 日,第37695 号,第14 段。②根据1936 年蒙特勒公约第4 款与第19 款的规定[ 《文件》(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在土耳其恪守中立的战争中,交战国的商船虽可以通过海峡,但交战国的军舰则禁止通过,除非是根据国联规章履行义务。可是蒙特勒公约所沿用的1936 年伦敦海军条约有关军舰的定义,凡100 吨以下的船只均不包括在内;由于土耳其检查员并不总是经常很警觉的,因此轴心国得以不时地把军舰或辅助舰伪装成商船溜过海峡,以致引起盟国特别是苏联向土耳其政府几次提出抗议。参阅1946 年8 月8 日苏联照会和8 月22 日③ 《概览,1939—1946 年:战时中东》,第460—461 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