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调查表明,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但戈尔巴乔夫仍然是一个得到社会不同评价的人物。至少有一半俄罗斯人认为,这位改革的领导人在实行改革的过程中作出了许多对国家来说无谓的妥协。而我国的另一半公民则坚信,米·戈尔巴乔夫为国家摘下了“笼头和颈圈”并使人民获得自由。
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在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后,改革仍在引发社会的不同反响以及各种观点的交锋(尤其是关于改革的历史作用)。例如,在改革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了苏联的民主化这一问题上,持两种不同看法的俄罗斯人几乎一样多:近40%的人回答“是”,40%多一点的人回答“否”。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俄罗斯人看法上的这种分歧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不到一半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不是一个民主国家。第二,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大多数居民认为改革的主要目的不是民主化,而是首先解决紧迫的社会经济问题。第三,在思考改革的经验和问题时,两个40%的俄罗斯人都坚信,社会上的改革不应当从民主架构方面开始,而应当从经济方面开始。
我们的同胞对改革经验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教训。这一教训就是,“俄罗斯应该走自己的道路,同时借鉴而不是照搬别国的经验”。
从各方面看,俄罗斯人通过改革也认清了一个问题,即在我国顺利进行深入的改造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相当多的居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1)与俄罗斯领导人一起共事的是具备职业素养、经验丰富并忠于国家利益的一班人;(2)经过周密考虑和科学论证的行动纲领;(3)强有力的和稳定的政权(要认识到,这也是从改革的经验中得出的主要教训之一)。
总之,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认,俄罗斯人对实际上开创了我国历史新时代的改革的评价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老一代人有着改革前的亲身体验,经历过改革,可以对今天生活的好与坏作出评价(当然,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往往不能利用这些好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正是由于改革才开始远离原来习惯的生活,而那种生活至今对他们来说仍然是最美好的。相反,对于现在这一代人来说,当今的俄罗斯才是自然的“生存环境”。因而,改革在他们看来是一段历史往事,尽管这段往事与他们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它确定了社会改造的某种初始目标,他们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在经过困难和矛盾的阶段后,进入了新俄罗斯的生活。看来,正因为如此,这几代人的自然交替将会使社会更清楚地看到、更全面地评价改革的各个方面,认识到改革在俄罗斯以及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注释
[1]报告中还使用了以前由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1992年)和“社会舆论”基金会(1995年)进行的调查的材料。
[2]此外,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要是不泛泛地说是否需要改革(见图1),而是说应该如何进行改革(见表4),那么否定改革必要性的人数就会减少近一半!
《奔向自由》 第三部分 二十年后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十年后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的报告
几个世纪以来,俄国在世界地图上的地位绝不是最后的。但俄罗斯在20世纪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毕竟要比任何时候都大得多。伟大的俄国革命为这个世纪开了头。对法西斯主义的胜利是这个世纪独特的标志,而苏联对这一胜利的取得有着丰功伟绩。这个世纪以改革这一根本改变我国和世界的事件宣告结束。
改革同十月革命一样,今天仍然是激烈争论的话题。但是评价和解读上的根本分歧并未使改革作为20世纪末最重大事件的地位受到怀疑。不仅我国历史,而且世界历史都发生了转折。只要指出两个超级大国极其危险的对抗已告结束就足够了。
历史没有假定式,改革将作为坚决从“国家官僚社会主义”转向真正民主、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结构的大胆尝试永远载入史册。改革的这一潜力还大可发挥,我国和人类也许还需要它。
20年走过的道路使我们今天能比较审慎而客观地去看待改革。本报告应持这样的态度。对如此规模的现象的任何评价当然不可能到此为止。我们在提出原则性问题时并不指望对此给出最终答案。
社会革新的必要性
苏联到1980年代中期形成的形势特点是,在生活各个领域中重大问题和困难危险地增多。
苏联在世界工艺竞争中落后已越来越明显。世界最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苏联仍停留在前一个发展阶段即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几乎为零,劳动生产率比西方国家低了许多。
我国经济具有挥霍浪费的性质:苏联在矿物开采、钢铁和能源生产量上超过许多国家,但在终端产品生产上远远落后,更不用说产品质量了。民用生产部门受到军事工业综合体过大的压力。
这个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却不能为本国公民创造出适当的生活条件。运行失灵的苏联经济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长期供应不足使生产和社会难以为继。
《奔向自由》 第三部分 附 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