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稍微插叙一段,重新谈谈荷兰人的事。他们突然使起了性子,在近500枚飞航式导弹中他们只摊上48枚,但荷兰连这么少的导弹也不想要,他们的邻国不仅同意部署,而且已经在本国境内部署了,而荷兰人一拖再拖。他们有一次向我们推心置腹地提出了一个建议:你们从你们几百组导弹部署中撤走48枚导弹,而我们拒绝部署战斧式导弹。这一提议当然没有太大的军事意义,但政治上的好处看来是无疑的,为什么当时不试一下制止作用和反作用的连锁反应,刹住这个惯性运动呢?荷兰人来到外交部由我领导的第一欧洲司,我便到处敲门(幸亏门不多),请求抓住荷兰这个机会,可是我的努力是徒劳。但是荷兰人并不安心,他们说,好吧,你们不用撤走48枚导弹,但把它们从战斗值班上撤下,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借口拒绝美国提出的部署。他们是否达到目的,我无法断定,但外交工作在任何情况下恰恰都是由这些细微差异、尝试的各种机会、各种方案构成的。我心里动了一下,看上去好处太明显了,我们不冒什么风险,即使荷兰人没有拒绝导弹,我们可以把导弹调回来加入战斗值班,仅此而已。还有得接受导弹是否撤下的检查。
我为这事儿好几次去折腾当时的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外交部实际上掌管一切政治问题的格奥尔吉·马尔科维奇·科尔尼延科。葛罗米柯完全信任他,自己在那个阶段做的工作已经不多,我们把他称作“格马”,他是我们的沙皇和上帝,他是一个十分职业的外交官,实际上对每一个问题都透彻了解,而且是每一个细节,工作能力之强令人叹服,他工作抓得很紧,首先自己干,顺便说一下,他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上司,因为他给你交代一个任务,你去完成,之后他便独自干了,因此他胜过其他常见的那种领导人,这种人往往自己不动笔,要求你写,自己在你写的材料上“爬来爬去”,每隔30秒钟就要你给他念一稿又一稿新的文字。仿佛现在我的耳边响起了“格马”尖厉的嗓音:“谢谢,现在我要一个人孤独地去死了。”于是你感到很满意,去干比写官样文章有意思的事,过后往往认不出自己原来的创作。听“格马”同外国同行谈话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同那些不愿亲自读一下协议、公报、谈话记录原件的人的谈话。科尔尼延科对这一切了如指掌,但愿那些不求甚解的对话者千万别遭到他的碾压。
《奔向自由》 第二部分 ……这美好的三年(4)
他特别令人振奋地捍卫苏联在装备上不落后于美国的权利。“我们不可动摇的、科学的、数学上作过计算的、花岗石一般的基础是对等。”我们不止一次争论过这个问题,他与部长不同,可以同他争论;我说,我们这条船本来就装备超载了,美国人永远也不会同意真正的均势,遗憾的是他们的物质条件和其他条件要比我们强得多,但是这不能使格奥尔吉·马尔科维奇信服,对中程导弹的问题他监督得格外严。在当时的外交部里,与这个和其他的限制军备问题有关的人只有严格限定的几个人,我的越轨行动得到了容忍,也许是由于职务归属,因为不管怎么说荷兰事务是“我的”分管范围。有一次,看来是我用荷兰的荒诞想法把他搞烦了,他对我说:“阿纳托利·列昂尼多维奇,请您放下这件事,这方面牵扯到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利益,因此谁也不会容许您去干。”屈指可数有几回这样开诚布公地谈过我们政策真实的动机。由于我不懂事,以致要作“组织结论”了。
但这时刮起了另一股风,新当选的苏共中央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很快给斯摩棱斯克广场派来了新部长。哪里是48枚导弹,而是几百枚!可是也没有发生什么悲剧。正如我们今天所见的,过去和现在决定国家安全的是完全另外一些因素。不需要堆积如山的武器,需要的是合理充足。而最主要的是与尽可能多的国家和睦相处,不当救世主,不要教别国如何生活,更不能用强力去教别国,别颐指气使。
改革最大的功绩是,我国尽管付出了不少牺牲的代价,但我们终于摆脱了多年冷战状态。今天的俄罗斯更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第一次冲击再也没有遇到全球对抗,不仅如此,俄罗斯同过去的敌人关系正常化,同他们站在新战线的同一边——与国际恐怖主义作斗争。我国现在只要能充分汲取过去惨重的教训,就可以大大节省国防开支。
对抗不仅意味着军备竞赛,我们往苏联境外投入了无数的金钱,这还不算阿富汗战争。众所周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就是我们一个最大的负担。那里,在改革之前建成了750多个军事城,5000多个军营,47个飞机场(因为这样大的数量,不被枪毙也得坐牢)。我们已经站稳脚跟,永远不会说出去。可是不仅是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谁计算过,这方面的军事准备要付出多大代价?这一回到不得不调整局势时,局势已经极度激化,华沙条约的每个成员国都想方设法要摆脱我们。人们不知为什么忘掉了米·戈尔巴乔夫的这一伟大功绩——不流血地解决了如此紧张的局势。“可是”现在有人不仅把他的前人的,而且还把他的继承者的罪过都算在他的账上。一个喜欢提的理由是:他把部队撤到了一无所有的田野里,可是它们以前在哪里?为什么要把钱花在国外,而不是用于苏联国内?德国人拨出的用于安置的钱给偷盗一空;而从1991年12月起(撤军一直持续到1994年8月)起戈尔巴乔夫和苏联都没有了。我们是否可以因撤退多得到一些呢?大概是可以的,我们当时的领导人在这个计划中有些地方有些失误。但是在急于抢权的叶利钦紧追不舍,在苏联解体这样的悲剧愈演愈烈的时候,领导人还能怎么办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