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摇摇头说:“我相信郑超麟,他不会出卖我。
郑超麟等人被抓后,罗汉、区芳躲了起来,王平一在徐家汇开了纸烟店,梁干乔没有当上托派中委,到南京投靠了戴笠,后来当上了“复兴社”十三太保。
陈独秀和潘兰珍从周家嘴路搬到岳州路永吉里11号后,对尹宽说:“你再找几个人,多做些工作。
郑超麟他们不出来,我们先成立一个临时中央。
尹宽又找了宋敬修、蒋振东等人。
陈独秀听了很高兴,觉得尹宽还能干事,比彭述之好。
8月的一天,宋敬修、尹宽、蒋振东、金鸿图、孙玉杰等人在上海英租界振华旅馆开会,被国民党全部抓获。
这是托派机关第二次大破获。
陈独秀重振旗鼓的愿望随之落空。
宋敬修等人被捕后,陈独秀、彭述之和刘仁静重归于好,恢复托派中央活动。
9月初,托派刊物《火花》创刊。
由温州人曾猛在建业里租房印刷,陈独秀解决油印的油墨、腊纸、纸张。
“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以托派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满洲告民众书”,在《火花》上发文,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罪行。
10月,陈独秀代表托派中央起草《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满洲第二次告民众书》,号召推翻国民党。
他对彭述之、刘仁静说:“我主张抗日要依靠革命的民众武装参加,单靠国民党一点脆弱的军队,不堪日本帝国主义军队的一击。
此后他在《火花》上发表了《此次抗日救国运动之康庄大道》、《抗日救国与赤化》等文。
12月,国内形势发展很快,蒋介石被迫宣布下野,离开南京。
陈独秀又恢复了积极性,提议创办了《热潮》月刊。
几乎每一期《热潮》上,都有他的短文七八篇。
陈独秀写短文化名“顽石”和“三户”。
反对派书记(2)
刘仁静说:“‘顽石’表示不屈不挠,‘三户’作何解?”陈独秀笑着说:“‘楚有三户、亡秦必楚’,我自喻三户,表示虽势单力薄,但有信心能治国平天下。
此外,中共中央曾设“三曾里”,这里只有三户人家,陈独秀取“三户”,内心有怀旧的意思。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沪淞战争爆发。
当时蒋介石重返南京,与汪精卫联合执政。
陈独秀写文章提出赶走蒋介石及其召集的国民会议。
隔日,陈独秀向彭述之、罗汉提议,向中共中央提出合作抗日。
罗汉大革命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
当时,王明已去莫斯科,张国焘去鄂豫皖苏区,周恩来去了江西中央苏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生、康生、陈云组成,博古任总负责。
彭述之和罗汉都表示同意。
陈独秀说:“向忠发死了后,中共中央的联络地点都换了,怎么找他们?”事后,罗汉找到施小君夫人,请她转信。
中共中央收到陈、彭、罗3人信件后,认为这是维持在工人中的欺骗活动。
在给国际的信件中,明确表示,“党不能与陈独秀派开联席会议,革命的共产党与反革命的陈独秀是不能联合在一起的”。
2月10日,托派中央委员会讨论陈独秀起草的政治决议案《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提出各地托派分子“组织及参加各地工人、农民、城市贫民的义勇军运动,使之坚决地举起反日及国民党的旗帜……
在已有的农民苏维埃的省份,城市苏维埃或义勇军占领的城市。
这时陈独秀已改变了以前对红军的诬蔑的态度。
会议在讨论时发生了争论。
反对陈独秀的主要是刘仁静及托派法南区委陈岱青、陈其昌、赵济、王平一、李特等人。
陈岱青早年就读莫斯科东方大学,后加入“战斗社”,托派统一后,任法南区委书记。
他不赞成陈独秀与苏维埃红军汇合行动的主张,认为这仍然是机会主义投降了斯大林派的主张。
刘仁静认为,陈独秀先国民会议后苏维埃政权,违背了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他们提出要与陈独秀进行坚决无情的斗争。
陈独秀则说他们是取消主义。
与此同时,托派北方区临委汪泽楷(即“赤声”)及分裂出来的任曙(即“晴光”)一派都不同意陈独秀的意见。
这使陈独秀很伤脑筋。
4月份,托派“常委”开会,派刘伯庄为特派员去北京调停。
汪泽楷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任曙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代理书记,两人一个不服一个。
刘伯庄曾是中共北京地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党中央候补委员,资历比汪泽楷、任曙老。
但刘伯庄到北京后,赤声、晴光仍不买他的账,不愿组织新特委。
6月,刘伯庄回到上海给托派常委去信:“我因不能执行兄方的决议,遂一无所成而回来了。
于是,陈独秀给晴光以警告处分,给擅自离京的刘伯庄留党察看一个月的处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