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财力、没资源的,这都不是说大号练废了再开个小号的事儿,是连号该怎么练都不知道,只能看脸拼爆率。
同时开十八个号刷怪,升不升级不要紧,主要看哪个号能爆装备。
求的就是个人多势众,人丁越兴旺,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重男轻女也正是这么来的,甚至小媳妇熬成婆了也接着重男轻女,身份变了立场也跟着变了——也需要抗风险能力。
这么个环境,鼓励生育就是在创造人间惨剧。
武官,大多在卫所长大,离寻常军民近的很,他们都能看见听见。
但看见听见不管用,改变不了大环境,想管的时候他们还小,说了不算。
说了算的时候早就看惯了,而且怎么管?别人生了孩子他养?也不现实。
朝廷倒是出台了法令不准杀婴,不管用,很多县官跟朝廷报告当地杀婴成风,根本制止不了。
但董一元不管那些,他一挥手:“那是陛下与朝廷的重臣们要考虑的事,董某只言军事,鼓不鼓励生育不重要,董某只要移民。”
“时间长、批次多、数量大的移民!”
大明与东察合台围绕哈密卫于成化八年、弘治六年、弘治八年、正德八年数次展开争夺战争,哈密多次得失易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里没汉儿,每一次夺回,控制这座城都会再任命土司。
明朝初年的威势的确有汉唐气象,能让人归心,哪怕哈密土司指挥都督在边关叩首不得支援后自己孤身在塞外奋战十余年夺回哈密,回过头来依然会朝着东方跪拜。
但说句难听话,人家就算是家奴,也是敬着祖宗太祖皇帝、成祖皇帝的威信恩德,跟后世子孙不一挂,长此以往,上百年光景变换数代,谁能不左右摇摆?
“董某也不是说册封的外藩不忠心,外藩忠心的比比皆是。”
哈密卫驻守的要是个汉将,哪怕像达云这样归附数代的达将、佟登这样代代效力边关的女直将,在朝中、在边军有自己的影响力;城里三四千百姓要是汉儿,还用争夺那么多次、边将向友军求援能不出征?
关键是册封的外藩朝廷当家的皇帝大臣、底下办事的大将军民都不拿人家当自己人啊。
董一元就差手心拍手背说话了,只是当着这西路诸将的面,他不能说这话:“没有人,朝廷就不重视,诸位将军部下都为哈密、为吐蕃流了血,就不想让它长治久安?”
“往近的说,我等今年一路征讨打下疆域,十年后当地头人被策反,功绩皆如云烟。”
“若百年后这城仍在朝廷手上,编修县志都会提,哈密是万历十一年佟帅出塞,达将军陷城所得,以得百年太平。”
可别提董一元对西域没汉儿这事多大怨念了,回首指着地图道:“若非西域没汉儿,我等何至于在此不得进兵,对着地图研究路线,在这能找出一个信得过的向导么?”
西域其实是有汉儿的,只不过没在人们普遍认知的西域里。
蒙古西征,把汉儿带到更远地方,有从军者、有逃难者、有被夹裹者、有工匠、有侍者,身逢乱世的小人物别无所依,流落四方。
至少在董一元当作军事地图的这幅图上,清晰标注着西域尽是异域,汉儿则在更西的方向。
在波斯的怯迷城外有四族蕃汉。
在奥斯曼的文谷鲁城、撒黑四寨、菲即城、鲁迷城,汉儿聚居。
但是在西域,没有。
能走的走、能内附的内附,这里已经没有汉人了。
董一元需要大量的人,十万、二十万,直至这里的大明子民比叶尔羌人多、比瓦剌蒙古人多,就像他所说的那样,他是个将军。
他只管征战的事。
夺回故土,以人口充实西域,才能保证这片土地长治久安。
而大明真正的竞争力,也正在于带来和平的能力。
朝鲜王朝、琉球王朝难道是傻子甘居人下,把自己送上门做朝贡国?恰恰是因为大明有带来和平的能力——这要建立上皇帝不是自闭者的条件下。
一旦皇帝自己关上门,这一切就都不存在了。
这一核心竞争力的要点在于,不朝贡大明,你需要担心瓦剌的汗、亦力八里的汗、吐蕃的汗。
朝贡大明,只需要担心大明就够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三洲宫
“接着走啊,怎么不走了?”
清华园周围的土地、私家园林被皇帝出资购下,拟兴建新的宫室,名为三洲宫。
宫室占地广、用人多,至今不过刚修了简陋的大殿,开渠引水的工作正在建设之中,整个工程浩大,皇帝拟在今后十二年每年自户部、工部、内库分别拨十万两、十五万两、四十万两,共七百八十万两用来修建这座三洲宫。
当然,这只是万历自己的计划,这不是七十八万,是七百八十万两白银,这样巨大的数目他根本不敢在朝上说。
大臣们的口水会把他淹死的。
所以他偷偷地修,只找户部、工部要了一年的款子,自个儿从内库里掏出大把银子,就先偷摸动工了。
至于明年的钱,明年再要。
并为自己的聪慧而沾沾自喜。
‘靖海伯不是有五年计划?朕有十二年计划,比他还长。’
三洲宫的主要花销,万历认为都不在宫室,而在地形改造上,如今最大的工程是依照设计图,挖掘一条东西六里、南北三里的大渠,把整个三洲宫围起来,但暂时还不能从永定河放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