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着图道:“义失力为小城,然其有哈刺速为护,蒙语哈刺为黑、速为水,这是一条河,会阻挡大军去路。”
董一元的眼袋与黑眼圈都是彻夜在跟这幅舆图做斗争,上面的地名全来自前代,被大明人以音译记录,让观图者很难理解实际意思。
没办法,绘图的人不懂蒙语,像他这样常年在边境的将领也不会画这种好看的图。
没错,董一元对这幅图的评价就是好看,青山蓝城,极为精美,把它当成画可以放在府邸留着传世,把它当作行商地图也勉强凑合。
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军用,可他现在只希望这张图能给他提供军事作用。
就不说精确与否了,首先名字要对,河流要么叫河要么叫水,否则换个不通蒙语的将领过去才知道有河流阻路岂不是要出大麻烦。
“义失力以西,还有雄踞山间的铁门关,只有占领那,才算拿住吐蕃全境,能让部队放心补给。”
万岁军中自宣府讲武堂毕业的武官已带着旗军向东沿途各地勘探,以做出适合的军用地图交付国内,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等一的要事。
对于此次西征朝廷准备不足,在董一元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皇帝本身只打算北征,却没想到戚继光出关一仗就放倒了土蛮,撵着大汗继位者一路向西,强拖着国内辎重从归化城转变为甘肃。
这种一路行军一路打还走这么快的情况太过恐怖,包括戚继光在内所有将领都心知肚明,但是停不下来。
至少在戚继光攻占卫拉特和硕部盘踞、过去北庭所在的轮台县之前他们的脚步不能停,整支部队数万人庞大兵马像蒙古大部一样以游牧的形态往西走,陷入蒙古帝国西征时一样的窘境。
他们即使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战斗能力,也未必能让他们活下来,活下来靠的是从乌梁海开始一路西进缴获的牛羊。
他们行军所过之处,数以二十万计的牛羊骏马将草地全部吃荒,寻找新草地的压力让他们像草原上掀起的海啸般滚滚向前,正应了皇帝的那封诏令:沿着草原,前进。
为什么他们所过之处的蒙古部落都愿意归附,因为草场没了,想活命只能跟着走。
现实总是无比吊诡,起初戚继光的目的是追寻蒙古大汗加以讨伐,却没想到如今自己手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安置追随自己的蒙古部落。
一直到轮台,天山北麓的草原上,他们终于能歇一歇,但戚继光觉得并不安全。
把蒙古部落放到这并不安全,离中原还是有点近。
所以现在,部队要分开走两条路,戚继光将继续率领浙军前往亦力八里,也就是伊犁河谷,如果不行的话就再往西、往北,直至碰到一个难缠的对手,把蒙古人留给他。
而董一元则率万岁军自轮台南下,在吐蕃建立前线坚城,配合西征诸路大军完成他们的使命,并向朝廷传送戚继光的建议。
“戚帅的意思,是请陛下移民,我们在西域没有自己人,即使我们慑服再多臣服诸国,等我们走了这里还是会乱,戚帅说他沿途过来没见过自己人,但这确实有适合生息的土地。”
“因此,戚帅要我等因地制宜,以当地情况向陛下奏请移民,充实西域。”
董一元说着打了个哈欠,他太乏了,皱着眉头缓了一会儿才叹息道:“近年东洋要移民、南洋要移民,如今西域也要移民,国朝有多少民够移的……我再上道手本,请陛下鼓励百姓生育吧。”
第一百五十一章 担心
大明不向西域用兵,有多种原因。
首先自然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基于形势判断,在宋元发达海贸的基础上南进北守,羁縻东西。
丝绸之路的衰退已是必然,贸易为中原王朝带来的利益远不如征服西域所需之花费。
有明一朝,北方始终为首要威胁,西域则谈不上威胁,尤其在洪武五年三路大军出塞的战事中将这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五万大军分三路,中路征虏大将军兵出雁门,先胜后败,死伤数万;东路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接连大胜,班师而还、失道迷路,粮饷断绝,军士多渴死。
唯冯胜之西路军,本为偏师自兰州西走,先趋平凉,败元将失剌罕;进军永昌,败太尉朵儿只巴。进至亦集乃,守将卜颜帖木以城降,遂攻掠瓜沙州。
这场仗让朱元璋意识到永清沙漠操之过急,随后转变策略,选将备边、修缮城池,定下“来则御之,去则勿追”的诏令。
西域最大的阻碍正是董一元所思所想,没汉儿。
董一元一说要给朝廷上书鼓励生育,佟登等人就差明着拦了,但大将讲话也得讲究个委婉,都说让他三思。
大明朝不是鼓励生育这回事,是大明子民本来就挺注重生育了。
这年月普通百姓又不用避孕措施。
一家就有个独苗苗的,有,但那是少数;普遍俩仨,这还是不拿女儿算进去的情况;多的五六个,七八个。
关键这年头配套跟不上,生五六个最后五六个都能长成那是苍天有眼,可罩不住老天爷贪睡。
人嘛,普遍有越穷越生的习惯,这个穷有家庭经济方面,更多的是地区性的贫困,这是没办法的事。
有财力、有资源、会培养孩子,除了夭折与意外,几乎不用担心别的,生俩是子承父业、生仨也一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