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加两千再加一千五百,也就是说,未来一两个月后宋志文手下的兵力就能够达到六千五百。
这六千五百人可不包含民夫,而是单纯的作战兵力!
哪怕是卫所士兵的战斗力很弱,哪怕他的募兵都是过去一个月里刚招募的,但是这些士兵不管怎么说都是正规军队,和民夫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等到大战的时候,宋志文还会继续征召个几千民夫,负责后勤运输以及辅助任务,到时候凑出上万个人口也是有可能的。
至于他一个兴泉府怎么养活这上万人,这种事不用他操心,增援而来的两千卫所兵是自带干粮的,他顶多就是给一点点粮食意思意思,粮草让他们自行解决。
而兴泉府本身的那一千多卫所兵的粮草怎么解决?还是自带干粮!
什么叫卫所兵啊,就是平常种田积攒军粮,打仗的时候就带着自己种出来的军粮出发征战啊啊。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说明朝的卫所制度,让朝廷无养军之费了。
当然了,要想这些卫所兵卖力作战,还是需要拿出额外的真金白银来赏赐,同时那些经常经历战事的边军因为花费巨大,所以是需要朝廷下拨军费进行补贴的,也就是所谓的‘年例银’。
这些银子如今就是需要他宋志文想办法筹借的,这只是剿匪而已,加上宋志文为了自己的官帽子着想,又故意隐瞒了消息,因此朝廷那边自然是不会拔下什么军费来的,只能是宋志文自己筹借。
卫所兵都需要给少许军费了,那么那些募兵就更是花银子了,这些募兵可是拿军饷的,没钱又没饭吃,可别指望他们给你宋志文卖命。
哪怕是那些临时征召的民夫,虽然不给他们饷银,甚至都还让他们自带干粮,但是必须的花费还是需要的。
这么加起来,上万人的花费也不是个小数目,而明朝的地方官府历来都是穷光蛋,兴泉府的财政可拿不出来这么大一批银子。
但是宋志文却是没有在乎过这个问题?
没有军费供养大军?这个简单?他可是一府之尊,直接下命令向大户们摊派银粮也就是了。
堂堂一个知府大老爷,难不成还能被这点银子难住不成?
当然了,摊派这种事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那些大户们就会有意见了。
但是摊派这种事也不可能持续多次啊,这上万人的军队在未来的三个月内要么是剿灭了伪唐贼军,要么是被伪唐贼军击败。
宋志文他是不可能养着上万人无所事事玩一年半载的。
而如今的李轩还不知道,宋志文已经是预备着抽调、训练总数六千五百人的正规军,外加好几千的民夫,准备凑上万人规模的大军,准备给他一个大杀招!
不过知不知道也是没有所谓的,哪怕李轩所预料的明军是省城派过来的几千或者上万人,而事实是这些明军还是宋志文自己搞出来的,但是两者的兵力差距并不大。
反正明军这么多,打谁都是一样的!
时随着中秋,霜降等节气过去了,天气也是逐渐变凉。
而河对岸的明军也是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大唐新军的探子们,发现有着五千人明军从府城方向朝着澜江渡口而来,等他们抵达后加上原有的五千明军,那么河对岸的明军总兵力就会超过万人人。
李轩得到这个消息后,深吸了口气,然后对着一群将领道:“等了这么久,他们终于是来了!”
第0297章 澜江堡垒
从上一次澜江渡口之战结束后,李轩就一直在为下一次的明军来袭做准备,为此他占据了几乎整个正泰县,利用在正泰县所能够找到的一切资源来扩军。
甚至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从孙老头等胆大包天的商人手中购入铁、铜、硝石、硫磺、铅等各种军事战略武器,而其他的布匹,粮食、盐也是购入了一大批。
为此,大唐王朝把过去一年多积攒将近两万多两银子给花了精光,不仅仅现银花了精光,还把抄家所获得的诸多细软,书画等东西也是贱价甩卖,就是为了购买更多的战略物资。
而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所获得的物资也是相当丰厚的,利用这些物资,过去的三个月里,大唐王朝的工部的作坊里几乎是全力开工,短短三个月内就是把这些物资消耗的一干二净。
要知道,自从大唐王朝搬迁到了溪口村后,工部的兵器作坊已经是扩张了好几倍。期工匠和普通工人的总数加起来,其数量已经是达到了将近千人之多。
这个千人规模的工部兵器作坊,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一共给大唐新军打造了出来了五百斤的火炮五门,火枪八百余支,手榴弹千枚,精钢矛头的长矛三千多杆,把缴获之明军的棉甲改装为棉铁甲三百多副。
其他的刺刀、腰刀等冷兵器也是一大批。
而火药、子弹、炮弹、弓箭等消耗性的物资也是一大批。
如果加上之前存有的各种武器,到三个月后的今天,大唐新军已经算是勉强完成了气壮满员。
四个步兵营都拥有了两个齐装满员的火枪队,两个混成营也各辖有一个火枪队,整整十个火枪队,共有火枪兵千人。
新成立的掷弹兵队也同样装备了火枪,另外配属手榴弹。
炮兵队辖有八百斤意大利炮一门,五百斤营炮五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