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毕家在外人眼里,算得上是帝国里很标准的军事贵族家族了,他父亲少将军衔退役,获封子爵。
他也是陆军上校了,未来成为将官是大概率的事,未来如果立功的话,也有可能被赏赐原爵承袭爵位,而不是减等承袭。
但是,他却是很清楚,他们毕家子弟其实真不适合从军。
毕志安兄弟三人,苦学多年就他一个考上了武学堂,结果在军队里混了十几年,有着应易康的帮衬,这才混到了一个上校,未来虽然可以期望将官军衔,但是自家人知自家事,他自己是真没什么军事天赋。
而他的几个儿子和几个侄子,也全都是一群草包,虽然一个个自幼就开始上陆军小学堂,算得上是从小学习军事了,而且学习也很用功,但是没有天赋就是没有天赋。
历次年考一个个都是属于垫底的份。
自己的长子也好不到那里去,读了陆军小学后,死活没能考上皇家青年军校,最后被迫读了普通预科的。
今年报考的时候,他的长子和他彻夜长谈,十九岁的大男人了,跪在地方祈求他,让他去报考国子监大学,他不愿意去报考武学堂。
然后哭着说他不是没有努力过,他努力了,比周围的人都努力,他也想要为毕家继续从军,再争回一个将军的军衔来。
但是实在学不来他有什么办法!
这看军事理论的各种书籍,沙盘演习都是被吊打,就这样的素养想要报考武学堂,基本是没有可能的事。
反而是文科方面,他极具天赋,也没怎么看书认真学习,但是文科成绩却是极好,就连预科学校里的老师也是说,他这天生就是学文科的料子。
那个时候的毕志安,也是想起了自己年少时候,曾几何时他也是最喜欢诗词文章,但是却是因为父亲的强迫,最后报考了武学堂,成绩垫底,进入部队服役后也是泯然于众人之间。
如果不是结识了应易康,得到了应易康的提携,他现在估计连个少校都混不上,在上尉军衔的时候就是被迫退役了。
看着儿子那样子,毕志安心软了,他不愿意自己的儿子走上自己的老路,所以准许了他去报考国子监大学。
结果顺利考上了,而且入学成绩名列前茅,让他颇感欣慰。
至于父亲的怒火,他也早就预料到了!
毕父还是在那里骂着,骂着骂着看见毕志安一直沉默不说话,他突然也是沉默了。
最后挥手道:“去吧,去看你母亲吧!”
看着儿子离去,已经年迈的毕父站在窗前,然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望向窗外的眼神,脑海里又是浮现了当年在黄竹山时的场景!
那一年,黄竹山正面临着明军进剿,圣天子组织少年成立了近卫军,很少人,甚至他的儿子和妻子都不知道。
当年那支只有四十多人的近卫军里,就有他。
甚至近卫军最开始编练的时候,他还是郝柏年的伍长呢!
但是很快,郝柏年和李春景他们就是一飞冲天了,而自己只能是按部就班的升迁,然后逐渐被遗忘了。
等到梧州战役的时候,郝柏年他们已经是一军之长,而他依旧只是个少校营长了。
而且带着部队和其他友军一起进攻梧州的时候因为表现不佳,对他后来的晋升也是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统一战争的那几年,他是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军衔和自己差不多甚至比自己还要低的人,越过自己,然后一路成为开国名将。
但是自己,却是慢慢的消失在众人的视线里!
就连少将军衔和子爵这个头衔,还是因为他从龙的早,圣天子怜惜他这个老臣子才给的。
但是,他不甘心啊!
真不甘心啊!
第1660章 线膛时代的到来
宣平三十三年年末的郝柏年晋升陆军元帅,并且随后退役,再加上应易康这个新生代将领里的代表人物晋升陆军中将。
对帝国陆军造成的影响是深刻而重大的。
因为这意味着把持了帝国陆军高层军官三十几年的老一代将领,终于是开始退出一线,把权力交给第二代将领。
同时新生代将领也是正式进入高层,并开始影响陆军发展。
帝国陆军从黄竹山时期算起,一直到现在,中高级将领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
大体上可以以御学堂建立前后、统一战争前后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批。
最早的自然就是御学堂建立之前的黄竹山时期的土匪将领了,包括陈屠夫等人在内就是其中的典型,不过这些人基本上后续数年的统一战争里就是逐步退出一线,而且并没人能够爬上高位,哪怕是混的最好的陈屠夫,后来依靠主持炮兵工作,在统一战争结束后获得了陆军上将的军衔,不过威望还是太勉强。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因为从龙的早,而且早期作用相当明显,所以只要不是犯傻死抓权不放的话,哪怕是作为补偿这些人都是获得了丰厚的爵位。
陈屠夫在统一战争之后虽然获得了上将军衔,不过实际上影响力已经非常低了,但是他依旧获得了公爵头衔。
理由很简单,就凭借着他当年一把杀猪刀带着李轩逃命,数次救驾乃至救国的行为就足够了。
这些人,基本上统一战争之后就是全部退出了现役,一个个都是去享受荣华富贵去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