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除了两个主力集团军,前线部队是兵无斗志、将无战心。
随着美台联军的主力部队到达,湖州守军仅仅坚持了三天,就因为没有足够的作战物资与完善的防御体系。全线战败。
两个主力集团军提前突围,侥幸逃了出来。
三个新编集团军与民兵纵队留下来断后,结果都在主力部队撤走之后,向美台联军缴械投降了。
这就是双反适得其反的结果。
湖州沦陷,王虞氓不得不率领部队退守无锡与常州,并且在宜城与黄山部署重兵,防止美军绕道进攻南京。
还好,这四处地点都不属于淅江,受双反的影响并不大,军民还比较稳定。
美台联军这时候也遇到了麻烦:收容与安顿十多万战俘。
事实上,这也是美台联军自台海战争以来,在战场上俘敌数量最多的一场战役。即便在杭州战役中,因为美军没能实现合围,大部分守城部队在美军进城之前就逃走了,所以美军俘虏的中国军人并不多。
罗耀武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向韩国战俘开刀,而美台联军绝对不可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中国战俘开刀。
再说了,台湾当局要想在大陆站稳脚跟,就得在这上面花点心思。
受此影响,美台联军在占领湖州之后。并没立即进军无锡与常州,而是花了好几天时间来处理善后工作。
对王虞氓来说,这绝对是天大的好事。
这个时候能有几天时间,顶得上以往十多天。
问题是,美台联军在东南战场上放慢前进步伐,意味着有更多的精力在另井一个方向上发起进攻。
从三月五日开始,日军增援部队就陆续到达丹东与东港。
两天之后,运送美军增援部队的船只到达元山。因为东港与丹东的吞吐能力有限,所以美军将在朝鲜半岛的港口上岸,再沿陆路赶往前线
到三月十日,十五个日军师团与五个美军师全部到达。
虽然到来的只是地面部队,作战物资还没有运送到位,但是东北战场上的局势再明显不过了。
美日联军将趁着罗耀武不在前线的大好机会,发起一场大规模战略进攻。
目标:沈阳!
第一百零七章 转移重点
帕特里奇看准了时机,可是在先南还是先北的问题上,他也拿不准。
虽然帕特里奇并不在意陈必时与罗耀武的生死,如果让他选择,他也希望这两个强劲对手死在自己人手里,但是这些天下来,帕特里奇也隐约感觉到,陈必时与罗耀武倒霉,很有可能与CIA的秘密颠覆行动有关。
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服部留名阵亡后,美国联邦政府派了一支秘密调查团过来,要求帕特里奇协助调查。
服部留名与美国联邦政府有什么关系?
屁关系没有,他是日本将军,又不是美国人。
就算要调查,也是日本政府的事情。
美国联邦政府这么积极干嘛?
调查归调查,反正不用帕特里奇亲自过问,他也没放在心上。只是到这个时候,他必需订下总体战略,既到底是先打南面,还是先打北面。
依照之前的计划,肯定是先打南面。
陈必时倒台,虽然王虞珉的能力也不错,不比陈必时差多少,但是新任司令官还没有融入前线部队,加上陈必时事件造成的影响,东南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没有战心,正是进军南京的大好时机。
让帕特里奇有点措手不及的是,罗耀武跟着被招回北京。
这下,东北战场上也出现了重大转机。
从长远看,东北战场肯定比东南战场重要,因为要依照奥康纳的宣言,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就得推翻中国政权,也就得打下北京。
从东北进军北京,显然要比从南往北打容易得多。
这不是帕特里奇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有历史与现实根据的。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就没有哪个朝代从南往北打胜过。从现实来看,北上进军要跨越长江、淮河、黄河等多条险峻河流,或者绕道关中地区,不管走哪条线路,都不会非常顺利。
从北往南打,则要方便得多。
在东北取胜后,只要突破山海关就能进军北京,只有一道天险。
事实上,这也正是帕特里奇订下的整体战略。在南面大,主要就是扶持台湾政权,让台湾当局成为正统,最高目的就是占领南京,控制江南地区。
达到这一目的之后,美军就将向东北增兵。
到时候,美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全速运转,大规模调遣兵力不会有多少困难,而中国军队仍然得两线作战,大规模调整战略部署显然不可能。
问题是打到这个时候,南京已经遥遥在望,还需要继续把重点放在东南地区吗?
第二次湖州战役打响后,帕特里奇就认识到,他严重低估了陈必时倒台对中国军队造成的影响。
王虞珉能够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但是组织不起民心。
虽然第一次湖州战役的结果让帕特里奇有点意外,甚至让他觉得非常惋惜,但是随着美台联军迅速占领湖州,帕特里奇认识到,打下南京只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到此,他才坚定了把重点转移到东北的决心。
到这个时候,美日联军的增援部队已经陆续到达前线,具备了再次发起战略进攻的基础力量。只要作战物资及时运送到位,三月中旬,最迟三月二十日,美日联军就能从鸭绿江口出发,进军沈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