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人家无极帝君也根本就没打算亲自在大唐推广“库峪制度”。
反而是他们这些儒家弟子被“库峪制度”所带来的管理效率所吸引,自己主动的去琢磨出来的。
人家一心忙着搞基建呢,对大唐朝堂上的争权夺利压根就没兴趣。
“库峪制度”所带来的效果就摆在那里,学不学是你们自己的事。
这也是这无极帝君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坐拥二百零七座上界,一千一百三十六座下界的无极仙尊,根本就不在乎大唐这“小地方”上的蝇营狗苟。
传授上界技艺的方式,大多也是直接给出模型或样本,由门下弟子自行琢磨领悟。
能不能学得会得看个人悟性,更别提是他们这些想要偷学“库峪制度”的儒家弟子了。
所以意识到“库峪制度”,可能对世家与儒家造成的冲击后,大唐群臣都显得十分沉默。
像对付一般下界学派一样,直接扼杀对方存在的方式,对这位无极帝君来说是无效的,那就只能闭紧自己的嘴巴,期盼皇帝没有意识到“库峪制度”的作用了。
可连他们这些臣子都意识到了,“库峪制度”在管理上的实用性、便捷性、效率性,身为千古一帝英明雄主的李世民岂会意识不到?
更何况李氏建国以来,还一直受到世家门阀的制约。
“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要不是有求于这些传承千年的世家门阀协助李氏治国维稳,饱受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五姓七家”压迫之苦的大唐皇帝,怕不是早就操刀子掀桌子了。
现在看到了摆脱世家门阀制约皇权的破局机会,雄才大略的大唐皇帝陛下又怎么肯错过?
这一点不仅仅皇帝知道,其实那些出身世家门阀的臣子同样也清楚。
第117章 库峪城的发展
近来陛下越来越喜欢在这无极仙宫登高俯望。
看着那些流民勤勤恳恳的,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而忙碌的场景。
那双鹰顾狼视的目光亮的让群臣心惊,也亮的让他们胆颤!
但他们能怎么办呢?他们也很绝望啊?
皇帝现在没有对世家门阀下手,除了他还并未完全掌握这种“库峪制度”之外,也不无突厥大患未除还需要维持大唐境内稳定的原因。
一旦让皇帝腾出手来,怕不就是延续千年的世家,迈入衰落之日!
那些世家出身的官员内心在嚎叫,不能让皇帝继续在这库峪城里待下去了。
这无极帝君就是个祸害,若是让皇帝与他接触过深受他妖言蛊惑,天下士族恐有大祸!
好在酷暑将尽,皇帝还朝在即,再忍忍!再忍忍就好……可是这库峪城之中的一切,未免也太舒适了。
吃的美,住的爽,就这么走了,实在是有些舍不得啊!
也不怪大唐君臣纠结无比,实在是这库峪城的居住环境太宜人了。
经过白玉琦的初期基建,和天工门弟子根据他给出的设计图,进行细化装修之后。
这座隐匿在深山之中的小城,已经越来越符合人们心目之中对“仙境”的幻想了。
除了建筑的外观,都被改造成了符合时代特色的飞檐斗拱之外,还在谷中挖掘出了溪流、湖泊,修建起了大量的亭台楼阁、花园步道。
从山中移栽来各种奇花异石进行装点后,搭配上苦谷中特有的缭绕云雾景象,使得库峪城就仿佛是瑶池仙境一般美丽。
再加上城内便利的生活设施,美味的食物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这让短短时间内已经在无极仙宫住习惯了的大唐君臣,重新回到那个年久失修、原始老旧的太极宫里去。
估计会跟在大城市里过惯了便利生活的城里人,突然搬到上个厕所还得找茅房的的偏远乡村之中去一样,各种的不习惯吧?
就在大唐君臣愁肠百结的时候,白玉琦却带着大批的人马正在搜山……是的,就跟土匪进村了一样的搜山!
经过他这段时间来忙到飞起的发展,库峪城的各种产业基本上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
挂在无极门名下的苦泉盐场、天工门名下的竹制品加工厂、霓裳门名下的成衣服装厂、神农门名下的竹鼠养殖场,在满足了库峪城所需之后,都已经开始对外输出产品了。
其中苦泉盐场的产出是最稳定的。
大量的盐晶被不需要太多人力的太阳炉炼制出来后。
会被劳改队的劳改犯们,用竹筐从盐湖之中清理出来,送到盐库之中沥干剩余水分入库储存。
然后等着白玉琦有空的时候去一趟,用法术脱毒、褪色、塑形,制造成玉宝一抄的精致盐币。
再由苦水村没有劳动力的老弱妇孺一一装盒装箱,通过老铁索道送往山下的库峪仙市,作为物资收购款使用。
因为已经将制盐之法交给了大唐的关系,各地建起的盐场中大量的粗盐被生产了出来。
所以导致原本高昂的盐价暴跌,从原本的“盐一合值绢一匹”下跌到了“盐一合值钱一百”,直接下跌了好几十倍!
虽然依然不算便宜,但是最起码在满足了大唐军队所需之后,已经开始可以向普通百姓进行供应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唐朝